main函数只有创建LED0和LED1的两个静态线程,平时非常重要的初始化也不见了。
查看<正点原子板Nano入门环境搭建>的第三部分:RT-thread程序执行流程分析。可知系统运行时,连接器是先调用$$Sub$$main
函数再进入rtthread_startup() 完成初始化工作。而main()函数只是系统的一个任务,我们在这个任务里创建了两个静态线程,分别是LED0和LED1的工作。
到这里已经大致明白RTT系统运行时的流程了。
//================================================================
知识补充:
RT-Thread中支持静态和动态两种定义方式。
用线程来举例的话,rt_thread_init对应静态定义方式,rt_thread_create对应动态定义方式。
使用静态定义方式时,必须先定义静态的线程控制块,并且定义好堆栈空间,然后调用rt_thread_init来完成线程的初始化工作。采用这种方式,线程控制块和堆栈占用的内存会放在RW段,这段空间在编译时就已经确定,它不是可以动态分配的,所以不能被释放。而只能使用rt_thread_detach函数将该线程控制块从对象管理器中脱离。
使用动态定义方式rt_thread_create时,RT-Thread会动态申请线程控制块和堆栈空间。在编译时,编译器是不会感知到这段空间的,只有在程序运行时,RT-Thread才会从系统堆中申请分配这段内存空间,当不需要使用该线程时,调用rt_thread_delete函数就会将这段申请的内存空间重新释放到内存堆中。
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静态定义方式会占用RW空间,但是不需要动态分配内存,运行时效率高。
动态方式不会占用额外的RW空间,占用空间小,但是运行时需要动态分配内存,效率没有静态方式高。
总的来说,这两种方式就是空间和时间效率的平衡,可以根据实际环境需求选择采用具体的分配方式。
//========================================================================
以上是对RTT系统的一个初步认识,和简单运用,对于进一步理解RTT启动流程见这个帖子:rt_thread启动流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