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金属柱互连平行板结构(Metal Posts Interconnected Parallel Plate Structures--MPIPP)
图3所示为金属柱互连平行板结构的封装示意图。在硅片的正反两面上下各有一层互相平行的陶瓷覆铜板(Direct Bond Copper--DBC)。DBC板上都预先刻蚀有相应的电路。硅片的底面直接焊接在DBC板上,而硅片正面的电极是通过直接键合的金属柱引出,与上DBC板构成电气连接,即借助金属柱完成了硅片之间及上下DBC板之间的互连。上DBC板作为一双面基板,安装驱动、保护等元件构成控制电路,与下DBC板的功率电路共同组成具备独立完整功能的集成电力电子模块。
(3)其他互连方式
类似的以焊接技术为基础的互连方式还包括仙童公司的球栅阵列MOSFET,摩托罗拉公司的多芯片机械电子功率封装(Multichip Mechatronics Power Package),CPES的凹陷阵列互连(Dimple Array Interconnect-DAI)等。其中DAI技术是在铜带上制作类似球栅阵列的凹陷阵列,将凹陷的凸起作为芯片的互连引线。与凸焊点相比,凹陷阵列的凸起高度可以做的更高,使互连更加可靠,在铜带上制作凹陷的工艺相对也较为简单。
2.2沉积金属膜为基础的互连工艺
以沉积金属膜为基础的互连工艺多采用埋置型三维封装结构,即在各类基板或介质中埋置裸芯片,顶层再贴装表贴元件及芯片来实现三维封装结构。典型结构如图4所示。其特点是蒸镀或溅射的金属膜不仅与芯片的电极相连,而且可以构成电路图形,并连至其他电路。
其最大优点是能大大减少焊点,缩短引线间距,进而减小寄生参数。表1所示为几种互连工艺的寄生参数比较。可以看出,不论寄生电感还是等效电阻,沉积金属膜为基础的互连工艺都是最低的。另外,这种互连工艺采用的埋置型三维封装结构能够增大芯片的有效散热面积,热量耗散可以沿模块的各个方向流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集成模块的功率密度。
以沉积金属膜为基础的互连工艺有:薄膜覆盖技术和嵌入式封装等。
(1)薄膜覆盖技术(Thin Film Power Overlay Technology)
图5为采用薄膜覆盖技术构成的功率模块的结构示意。首先在功率芯片上涂覆聚酰亚胺介质薄膜。之后利用激光在薄膜上烧灼过孔,与下面芯片的电极相通。再用溅射法使过孔金属化,然后涂覆金属层,并图形化。最上层表贴驱动、控制、保护元件。薄膜覆盖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制作耐压等级高、电流大、高效散热的集成功率模块。
(2)嵌入式封装(Embedded Power Technology)
图6为嵌入式封装的结构示意图。首先在陶瓷框架上刻蚀出空洞,功率芯片被埋设在陶瓷框架的空洞内,之后,在其上部利用丝网漏印、光刻等技术分别涂覆介质薄膜以及金属膜并使之图形化,最后,集成模块的驱动、控制、保护元件以表贴或膜式元件的形式粘附在最上层。嵌入式封装结构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大为缩小模块的体积,继而提高模块的功率密度。和焊接技术为基础的互连工艺相比,芯片电极引出线的距离更短,相应的寄生参数也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