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焕堂AI创新学习专区
直播中

李建设

7年用户 1388经验值
私信 关注
[经验]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实施战术:创新思考技术

【本文摘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有许多适配的战术来支撑,才能圆满实现其战略目标。其中,促进创新思考技术的普及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战术,也能产生短期成效的战术。人类的思考技术,根基于三种逻辑推理方法:演绎法、归纳法和溯因法。人人与生俱来这三项推理能力,只是人人思维习惯不同,其常用和熟练的思考技术也不同。例如,中国对科学事物的探索活动偏于经验性、观察性的,其所仰赖的思维习惯是以<基于事实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为主。至于西方思维习惯是以<基于假设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并拿<基于事实的演绎法和归纳法>来对假设进行检验(证实或证伪)。
       自从 1930年代,美国哲学家皮尔士(Peirce, C.S.)提出溯因推理法(Abductive)以来,西方积极运用溯因法发挥人类的创新天赋,来创造巨大的财富。例如,举世知名的麦肯锡( )顾问公司,以及苹果公司就是很成功的典范。
       本文建议中国可更积极开拓人类这三项天赋的推理能力,以<思考驱动创新>做为战术,来实践<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

【本文内容】
一、为什么中国科学活动长期沉寂不活跃呢?
       董洁林 在其文章:《中国科技真的曾经超越西方吗?》里说到:”中国在科学方面一直很不活跃,在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中仅有零零散散5项科学成就被收录,少于世界总数的1%。”接着,他又说到:”中国历史上对自然的持续的群体性 研究主要在天文观察方面,创造了一些科学观测仪器(科学仪器被收录在技术部分的“测量”子分类中),观察和记录了很多天象,但在其规律研究方面少有科学建树。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近代引进西方科学模式之前,中国对自然的探索活动仅仅是经验、观察性的,与古希腊开启的科学传统,即采用“假说——实验——理论——验证”研究模式,并用数学作为核心工具的研究方法相去甚远。”这凸显了中国与西方在科学方面的思考技术(如逻辑推理)的差异,导致了中国科学活动的沉寂不活跃。例如,中国对自然的探索活动仅仅是经验性、观察性的,这意谓着,中国科学探索活动幕后的逻辑推理比较仰赖<基于事实的推理法>。而西方则仰赖<基于假设的推理法>,并基于事实(的演绎法或归纳法)来检验。这种逻辑推理的差异,就是上述所说的”思考技术”习惯的差异,也是导致了中国科学活动的长期沉寂的可能原因之一。

二、 思考驱动创新:以<序中有乱>造物方法为例
       中国对自然的探索活动是偏于经验性、观察性的,并将其所观察到变化万千的现实景象,加以归纳而抽象出恒久稳定之序(Order),称为<乱(变化)中有序>。这种特定视角(View)所归纳抽象出来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就谓之<本质>或<道>。并认为事物的复杂外貌,都是由这些本质所衍生(Derive)而扩大而成的。例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衍生扩大而成复杂多变的巨大系统。而太极里阴阳两极的和谐之道,就是复杂变化(乱)中之序了,就称为<乱中有序>。
       其中,认为序早已存在现实之中,人们致力于从现实多变(乱)的外貌中去<发现>早已存在的序,而不需要去<创造>新的序。这偏于<思考引导发现>,而不是<思考驱动创新>。
       西方习惯于<基于假设的推理法>,总是设想有个模型(Mode),或称造形(Form),它带来了简单的外表之序,其内部却容纳复杂多变(乱)的内涵。俗称为<序中有乱>。然后,继续尝试定义一些规律,来将这些外表(造形)一致、内容不同的众多元素,进行创新组合,因而组合成各式各样的大系统。其假设复杂系统是组合(Compose)而成的,不一定是衍生扩大而成的。基于这样的假设,而有了道尔顿的化学元素的原子造形和学说,并组合出各式各样的化合物。
       其中,认为序(一致造形)是人们假设(创造)而来的,先存在于理论之中,以便解释现实世界多变的外貌。然后,进行实验,基于现实的推理来检验理论和假设。因此,序是思考而创造的,这偏于<思考驱动创新>。再如贝特森的名著《心智与自然》里写到:“如同艺术、宗教、商业、战争、甚至睡眠,科学也是筑于预设(前提假设)之上的。然而,科学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的地方,不仅在于科学的假设决定了科学思考的途径,也在于科学家的目标,是去检测与修正旧有的假设,并创造新的假设。” 从<乱中有序>与<序中有乱>的造物方法的认知差异,反映出中国与西方思考技术(如基于事实或假设的推理)的不同,也展现于科学活动的建树上。

三、溯因推理:大跨度创新的引擎
钱学森的<思考驱动创新>
       著名的科学家 钱学森说过:“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摘自http://news.QQ.com
       其中<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就是俗称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其幕后就是溯因推理。杰出的创新和设计人员大多数擅长于溯因(Abductive)逻辑推理。溯因推理是由观察现象(结果)到原因的猜测推导过程。运用这种方法对可能原因而作出假设,其推理受到逻辑规则制约的程度较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一种颇具创造性的推理方法。
       溯因法能让人们走出自己的思维的碉堡,做大跨度的联想(假设),让宏观形象栩栩如生,然后以严密逻辑逐步检验(实证或证伪)。溯因推理是除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之外的第三种逻辑推理方法。它是去猜测现象的可能原因,具有高度灵活性,是具创造性的推理方法。溯因逻辑是<假设-否证>的逻辑,透过检验方式,发现走不通的路,就删除之。
       溯因推理是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知识,从所观察到的已知结果追溯到其原因的一种推理方式。它是由已知的事实(Q:命题)为推理的逻辑起点,进而依据推理者的背景知识、生活常识等寻找导致该事实的原因(P:结论);然后建立一个假设性的推理形式:若P则Q。
       溯因推理的作用是提出假设。这种推理是从某特定的令人惊讶的事实出发,推导出其解释或原因的假设。这种假设必须经过演绎的推导和归纳的检验来证实或证伪(又称否证)。溯因推理的优点,就是提出一个解释性假设的创造性行为。其中的假设,通常无法直接加以验证;如果用实验或调查加以证实,也只是得知该假设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或然率)。如果被证伪(否证),则假说就完全被推翻了。通常,人们会基于这项假设,而先去寻找事实来试图否证,进行删除法,缩小寻找的范围。如果没有足以否定的事实证据,就会继续探索下去,并试图证实它。然而,这种证实只能提升对假设的支持度,而不是全然证实。

诸葛亮的<思考驱动创新>
       现在,我就来观察孔明(诸葛亮)大策略幕后,是依循溯因推理的思考技术。例如,请你观摩一下诸葛亮的溯因推理范例。孔明隆中对的<假设-否证>范例,如下:

主要议题(目标)是:统一天下,恢复汉室(刘备当皇帝)。
将其分解为三个小议题,如下图所示。
1.png
图-1  孔明拟订了三项假设


开始进行检验,如下。
假设(H_1):一分天下(直接北伐曹操)
检验(试图否证):“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原文)
结果:否证了。
假设(H_2):二分天下(先取孙权)
检验(试图否证):“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结果:否证了。
假设(H_3):三分天下(先取荆益两州,立足益洲,待机取曹操)
检验(试图否证):(没有足以否定的证据)
结果:无法被否证。

      于是,能明显地看出来,有三种可能的手段来实现刘备的目标。孔明依据事实证据去否定了H_1和H_2两项假设,完全否定和排除掉前两项假设性方案,避免继续无谓地探索下去,如下图所示。
2.png
图-2  孔明先力求否证



       一旦否定了H_1和H_2之后,就能专注于“没有足以否定的证据”的方案(H_3),继续探索下去。首先提出溯因推理的皮尔士(Peirce,C.S.)也提出了一个“假设-否证”的方法,就是,将一个假设分解为较小的逻辑组成部分,然后逐一加以检验,直到具有不容质疑的证据为止。例如,就针对刚才“没有足以否定的证据”的方案(H_3),继续分解成为较小的逻辑部分,然后逐一检验。于是,就针对H_3进行分解。探索“没有足以否定的证据”的方案(H_3)。首先将这项假设分解为较小的逻辑部分,如下图所示。
3.png
图-3  继续探索而推导出下层级的假设


假设(H_3.1):可先取荆益两州
检验(试图否证):荆州…其(指刘表)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指刘备),将军岂有意乎?
检验(试图否证):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结果:被证实了。
假设(H_3.2):立足益州
检验(试图否证):
(战略地位):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富庶潜力):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政通人和):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内修政理。
(和睦外交):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
(国防安全):跨有荆益,保其严阻。
结果:被实证了。
假设(H_3.3):待机取曹操
检验(试图否证):
(由荆州向宛洛):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由益州出秦川):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今甘肃陕西故秦国之地),孰敢不箪食壸浆以迎将军乎?
结果:被实证了。

       当H_3.1、H_3.2和H_3.3三个小议题都被证实(只是提升支持度而已)了,也就证实了H_3的议题假设了。
4.png
图-4 证实了H_3假设  


四、逻辑推理:知识化
    中国偏于经验性、观察性的领悟,归纳出结论(智慧),未能将思考推理过程记载下来,成为知识(Knowledge)。例如,古代中国就发现了三边长为3、4、5的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结构。然而,只局限于经验观察、领悟出智慧,未能知识化,让后人从知识中学习前人的思考过程和技术。兹想一想,我们大家都很欣赏孔明的空城计和千古文章《隆中对》,可是孔明并没有写出他“如何思考”空城计,也没有写下他如何构思《隆中对》里的三分天下大策略,只留下大策略,却没有留下其策略创新思维过程。因此,后人无法迅速学习孔明的创新思考过程和技术。
    反观,古希腊的《几何原本》却证明了,两直角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的平方。其不再局限于经验观察、积累,而是用数学来证明更具普遍性的规律,并记录下严密的思考、推理过程,将其知识化。
    当中国积极擦亮人人与生俱来的逻辑思考能力,并基于假设、试验、推理的基础上,记载了严密的思考过程,让人人互相学习、切磋琢磨,互相激荡、产生更多创新。于是,思考驱动了创新,同时也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战略。  

【相关文章】
1. 思考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基于假设(Assumption)的思考技术
2. 思考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反思<不自觉的假设>
3. 思考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如何才<敢于>大胆假设和小心求

【参考资料】
1.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 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3. 中国科技真的曾经超越西方吗?

~ End ~

更多回帖

发帖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