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摄影“荷赛”基金会在谈论好选题的产生时曾建议:“很多人把事情视为理所当然,而当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观看时将会惊讶。”新闻摄影归根结底是在诠释一种观看之道,唯有循此规律探究新闻摄影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新现象,才能有助于人们拨开新闻事件纷繁无序的表象,进而理出贴近本质的规律和脉络。
2016年2月18日,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审结果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新闻摄影观看之道的诸多变化再次令世人惊叹不已。在本届比赛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记者陈杰的无人机航拍作品《天津爆炸》。这幅名副其实的独特之作获得了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同时,这也是无人机航拍作品在世界新闻摄影领域摘得的重要奖项。现在,新闻摄影界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的存在——短短几年时间,无人机航拍就已成为崛起在新闻摄影领域的新势力。可见,在新技术面前,谁敢于张开双臂拥抱新事物,谁就有机会在时代浪潮中赢得主动和先机。在无人机航拍雨后春笋般进入新闻摄影领域的今天,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思考新势力何以崛起、摄影版图如何改变等诸多问题。说起无人机这股新势力的崛起,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领头羊大疆了,它由一个深圳的创业型公司发展至无人机行业的佼佼者,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都占有领先地位!这不仅仅源于大疆自身的领先技术和优质产品,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种市场需求也催生了很多无人机企业的蓬勃发展,例如由上市公司雪莱特控股的深圳曼塔智能,雷柏注资的零度等,这些企业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无人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
春天说来就来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下的千古名句。借用这句诗形容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崛起似乎同样贴切。众所周知,新闻摄影是一种大众传播手段,回顾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摄影新技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扮演了引领潮流的风向标和助推器。因此,当无人机航拍成为迅速崛起在新闻摄影领域的新势力时,这同样是历史的选择——属于无人机新闻摄影的春天来了。
人类渴望从飞鸟的高度俯瞰人间景象由来已久。在摄影术出现不久,就有关于航拍的探索和尝试。1858年12月,一只热气球缓缓升起在巴黎上空,驾驶热气球的纳达尔携带一台使用火棉胶摄影工艺的照相器材,在空中完成了人类摄影史上第一幅航空拍摄的照片。此后,人类一次次飞上天空拍摄照片,并且创造性地将这种壮举发展成为崭新的摄影门类——航拍。然而,由于经济成本高昂、技术相对复杂,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航拍始终难以成为大众化的摄影技术。至于航拍与新闻摄影的接轨,就更是步履蹒跚了。客观地讲,新闻摄影崇尚现场采访、抵近拍摄、定格瞬间、抓取细节等理念,这也使得航拍很难在新闻摄影领域占据重要席位。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无人机航拍的兴起改变了。无人机航拍异常迅猛地在新闻摄影版图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地。仔细探究其中奥妙,我们至少能找到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新闻摄影在读图时代的地位提高了,同时面临的挑战也增多了,这为无人机航拍跻身新闻摄影行列创造了条件和机遇。今天,新闻媒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图片在传播中的作用,尤其是新闻报道面临的社会现实日新月异、日趋复杂,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以专业视角解析新闻事件和人物、完成采访和拍摄。尤其是具体到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复杂事件,新闻摄影工作者使用无人机航拍能够获得更多样的观察视野,找到更独特的拍摄角度和表达模式,同时可以帮助新闻摄影工作者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遇险几率。另一方面则是近年来无人机航拍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成功地实现了控制经济成本、提高拍摄质量、优化操控性能等一系列科研创新,为无人机航拍进军新闻摄影领域扫清了诸多障碍。目前,深受很多新闻摄影工作者青睐的无人航拍器基本上都属于中国制造。以闻名国内外市场的大疆系列无人航拍器为例,零售价格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基本能够胜任一般新闻摄影的航拍任务。而且,与以往有人驾驶飞机的航拍相比,无人机航拍具有很多优势,操控飞行设备、调整飞行高度、选择拍摄角度十分便捷,还能提供悬停、拍照、录像等多种工作模式。随着无人机航拍的迅猛发展,曾经在摄影界曲高和寡、少人问津的航拍,如今一改“高冷”姿态走上了普及之路,真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们拍到了什么
在新闻摄影发展史上,大凡引领风尚、跻身潮头的新技术,必定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已蔚为风景的无人机航拍,究竟给新闻摄影带来了什么样的独特之作呢?
先看一则国外新闻记者使用无人机航拍乌克兰危机的实例。乌克兰危机爆发后,随着局势恶化、冲突加剧,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里,媒体和记者们迫切希望以新闻报道的方式直击危机本身。2015年1月,乌克兰东部城市顿涅茨克国际机场附近战事升温,乌克兰***军与民间武装力量展开激烈交火。对媒体而言,通过大量细节展示深陷重重危机的现实固然重要,但究竟应该如何全面、客观、真实、及时地呈现顿涅茨克国际机场在危机中的整体态势呢?无人机航拍成为记者们在新闻报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选择。最终,记者们使用无人机航拍了顿涅茨克国际机场遭受破坏的景象,这组新闻摄影图片将战火笼罩下满目疮痍的现实景象真实呈现在全世界面前,镜头中透露出的凋敝、荒凉和恐惧,在给无数读者的内心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以新闻摄影的方式传递出若干重要信息,让人们对乌克兰危机的发展态势有了更直接、更真切的认识和感知——和平正在此地发生倾斜,生活已经失去了平衡!毫无疑问,这是一组重要而及时的新闻图片,它成功地向全世界报道了正在发生的危机。
值得称道的是,在使用无人机航拍从事新闻摄影的潮流中,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站在了世界前列。近年来,国内媒体已经采用了大量无人机航拍新闻摄影作品。而刚刚在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中获奖的无人机航拍新闻作品《天津爆炸》显然是最典型的实例之一。2015年8月12日深夜,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著名作家何建明在《爆炸现场》一书中曾详实记录了此次爆炸的恐怖。爆炸发生后,国内外记者迅速赶赴现场,但在当时的复杂情况下要想深入核心区域采访、准确报道爆炸造成的整体危害,显然具有很大困难。此后,媒体记者携带无人机航拍设备跟随国家核防化应急救援队再次进入爆炸核心区域,开始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新京报记者陈杰在爆炸发生第三天抵达了现场,他使用无人航拍器拍下了爆炸现场的大量照片。当陈杰在此次采访中拍摄的图片摘得“荷赛”奖项后,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我觉得摄影师应该利用一切手段把影像留存下来,用更好的形式将之传递出去。不要排斥新技术,我们一定要去拥抱它。”陈杰的这番感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无人机航拍给新闻摄影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谁能够尽快接受和掌握新技术,谁就能在媒体版图上找到新的发力点。
事实证明,无人机航拍与传统新闻摄影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表现新闻形象、传递新闻信息,视真实如生命。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工作中同样需要遵循这些准则。面对大量的突发情况,无人机航拍既能快速了解事件的整体情况,又能为记者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是一种效费比极高的拍摄选择。
作为一项方兴未艾的新技术,无人机航拍将要面对的或许是如何持续创新的问题。
需要注意什么
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快速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小型的无人航拍器,还是具有航拍能力的遥控飞行器,在本质上都可以划入无人机范畴。然而,“生于限制、死于自由”的哲学辩证思维,对无人机航拍新闻摄影同样适用。换言之,无人机不能像蝗虫一样见天就飞、见目标就捕捉。在社会各界热议无人机航拍话题的同时,将无人机航拍置于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视野之中已是当务之急。
首先,使用无人机航拍要有法律法规意识。比如不能随意在军事设施、机场周边等敏感地带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活动。据国内媒体报道,几年前首都机场以东空域曾出现不明飞行物,导致首都机场十余班次航班延误起飞、两班次航班空中避让。该不明飞行物被拦截后,竟然是一架由航模改装而成的无人机。据报道,此次非法航拍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北京军区空军组织各级指挥机构和部队千余人参与处置,2架歼击机待命升空,2架直升机升空,动用雷达开机多部,车辆百余台。由此可见,无人机虽小但也能酿成事端,绝不能肆意放飞。
其次,使用无人机航拍要考虑安全因素。无人机航拍要尽可能避开人群聚集区域,以免发生意外情况时危及地面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尤其是大量用来进行新闻摄影活动的经济型无人航拍器,其续航能力相对有限,性能指标也无法与高端无人机相提并论,在航拍活动中遇到恶劣天气、机械故障等情况导致坠机的风险还是存在的。一旦从数百米的空中坠落,对地面目标的威胁不可小视。同时,设备坠毁也将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所以,使用无人机航拍,要时刻将安全意识放在心上,认真做好安全评估、模拟训练和飞行体验,摸清无人机航拍在不同环境、海拔、气象等条件下的操控规律。
最后,使用无人机航拍要恪守职业道德。今年年初,国内某都市报微信公众号曾披露摄影师在青海湖周边地区使用无人机航拍野生天鹅引发争议的事件。无人航拍器从空中抵近拍摄天鹅后,严重惊扰了天鹅,导致天鹅大批逃离转移。此事在网上迅速发酵,引来网友热议和批评。有网友建议在青海湖畔设立无人机禁飞区,以此将青海湖畔野生动物栖息地标注出来,加入无人机的地理围栏系统,或是由***发文下达野生动物栖息地禁飞令。网友的建议未必合理可行,但在网上搜索此类信息,就能发现诸如此类的事件已非偶然。在惊扰野生动物之外,一些无人机航拍活动也容易产生侵犯民众隐私、影响生活秩序等负面影响。因此,在无人机航拍迅速兴起的背景下,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活动时必须谨记恪守职业道德。
把未来留给遐想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无人机航拍给新闻摄影带来的影响,归根结底还是以改变工作方式来实现其目的。几乎在所有创造性的工作中,工作方式都是真正策动变革、推动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注意力投入到对工作成果的关注上,对工作方式的作用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不以为然。比如在人类学领域,功能学说的创始人之一马林诺夫斯基,就以开创田野工作的方式树起人类学发展历程上的一座里程碑。在此之前,人类学家都是通过文献资料和口头传说开展学术研究,属于典型的“沙发型”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却以独特的学术理念和工作方式将人类学带到了田野之上。从此,人类学这个最具野心和抱负的学科走出了书斋,呼吸到天地之间的鲜活空气。今天,使用无人机航拍进行新闻摄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颇具类似意味。
可以预见,无人机航拍将在新闻摄影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道理很简单,无人机航拍正在改变新闻摄影的工作方式,让新闻摄影工作者拥有了更便利的俯瞰现实世界的机会。越是复杂的新闻事件,在无人机的视野下越是能呈现出多维度的解读空间,新闻摄影的表达能力因此陡然增强了。同时,无人机航拍并没有因为自身的新技术而与传统新闻摄影相互割裂,它依然十分重视新闻摄影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养,比如视觉教养的形成,传播意识的产生,清醒认识到读图时代任何形式的新闻摄影只有经过传播才能实现其价值。
此外,无人机航拍要在未来持续发展,必将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生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合作。今天,无人机航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电影、农业、地产、新闻、消防、救援、能源、遥感测绘、野生动物保护等诸多领域,在个人
电子消费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国内一些研制和生产无人机航拍设备的科技公司在进军欧美市场的征程上呈现出日趋积极的态势。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用于新闻摄影领域的无人机设备,依然有很多方面亟待进一步提高和优化,比如在系统可靠性、成像质量、续航能力、智能飞行、实时共享等诸多技术环节上,还要坚持不懈地更新和升级。客观地讲,困难还将长期存在。无论无人机与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通过航拍发现新闻的能力依然受制于操控者的新闻素养。而且,关于无人机航拍的未来使用情况和发展前景,还有更多现实困难可以预测,要通过新闻摄影作品准确传递“when、where、who、what、why”和“how”所携带的信息,是新闻摄影的永恒难题,无人机航拍不可能成为所有问题的终结者。
可以确信,无人机航拍对新闻摄影的贡献绝不仅限于提供超乎寻常的新闻视角。今天,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已经呈现出指数递增的特征,无人机航拍技术同样会以超乎人类想象的速度发展,在超越人类目力所及的范围之后,无人机航拍要挑战的就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全貌了,它最终要挑战的其实是人类的想象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凡是需要在工作中用到无人机航拍技术的新闻摄影工作者,还要不断地深入思考和探究无人机航拍的意义,始终以独特视角关注新闻事件、社会变迁和生活场景,完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闻摄影表达。
无人机航拍不仅会改变新闻摄影,也将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就像飞行梦想实现之后人类不再被束缚在大地之上一样,随着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发展,新闻摄影拥有了俯瞰尘世的智慧天眼,未来绝不会止步于遐想,充满无限可能的明天必将来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