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为智能 齐非 PCB,又称印刷线路板,是重要的 电子部件,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载体 。PCB设计的是否合理稳定,决定着一款产品的成败。 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反复地测试、用户的反馈,亚为在“方便一秒钟”的理念上狠下功夫,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来升级更新,制定合理的PCB设计规范,仔细从多方面推敲提高PCB的持久生命力。但在设计PCB过程中,从画图打样到产品定型,我们还是踩了无数的坑,正是这些坑常常成为产品定型的拦路虎,不容小觑。 PCB器件部署位置要与原理图结构尽量一致,切忌随意摆放 之前习惯的认为:怎么布线方便,怎么走线短,就怎么去摆放器件。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弊端并发。 1. 手工焊接样板效率低下。 2. 调试和维修故障问题难以定位查找,需要反复对照原理图。 3. 各功能间干扰大。 有人说电子工程师亦是艺术家,一块完美的PCB如同精雕细琢的工艺品,确实如此。PCB的第一良好印象,即美观的布局和醒目的丝印。首先按原理图进行器件模块化布局,如果器件东一个西一个,会给调试带来无穷的麻烦。这样才能符合人的逻辑思维,功能模块相对集中, 电路信号走向清晰,方便分析,这样可以在调试和维修时,“方便工程师一秒钟”。其次 电源和 通信接口、信号的输入输出端子、指示灯等符合工业品的标准,顺序与位置的摆放,迎合客户的习惯,在摆放器件时,要深刻思考,给用户交互使用的对外接口须边缘放置。其三是模数分开布局,数字量是方波或者脉冲信号,对模拟量的干扰必须慎重考虑。 丝印必须给人看 无数次的电源烧坏、芯片错焊,通信接线错误等问题,调试摆脱不了原理图,都是丝印惹的祸。 1. 丝印过小看不清,过大不美观。 2. 角度颠三倒四指向不明。 3. 信息含糊有歧义,如PWM(不知是输入还是输出)、VCC(不知范围多大)。 4. 电源正负位置随意、标识符默认有的横有的竖、关键信息不注明。 很多电子类专业的人,都觉得自己会操作Al tium Designer、 pads等电路绘图软件就自认为精通PCB设计,这其实只是浮于表面,简单看作连线画图,以致容易随心所欲。PCB除了摆放器件和布线,最重要的是丝印,丝印清晰才能“方便用户一秒钟”。日常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电源正负极有规律摆放,电压范围明确化,如DC9-24V,指示灯明确功能,如POW 2.多通道器件应该阵列命名,方便查看,例如分压电阻按前后级Ra1、Rb1、Ra2、Rb2 3.字体字号尽量不超过三种,切记高度不得小于60mil,否则印出来看不清 4. 元件器的焊接方向或带极性的器件在封装上须有示意布线必须注意间距和走向 为了尽量压缩PCB板尺寸,在庞杂的线路中,我们不断减小线之间间距,最严重的一次是测试交流采集220V短路出现爆炸。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画PCB实操时,可能你就按系统默认的规则随意摆放、随便连线放过孔,甚至偷懒者直接自动布线,到最后运行DRC检查吓自己一跳。一些常见规则设多大?对于未经历打板测试的PCB小白,我想是心慌的。为了避免做出来是块废板子,这些工作少不了:查阅器件datasheet核对引脚功能;手拿游标卡尺核对封装的尺寸;连线节点逐一核对。千万不要依赖强大的画图软件来编译检查,即使再强大也会识别不出节点错位或丢失未连上,导致掉了线,这是血的教训。 经过了缜密的一道道关卡,最后才是深层次的考虑信号干扰,也是让众多硬件工程师头痛的问题。信号的干扰性,往往难以发现出来,通常在调试功能时才察觉出。通信乱码、采集到的信号抖动大、通道一致性差等问题出现,让我们在避免信号干扰上找到了一些可循的规律,“方便使用一秒钟”。 1.过小间距,无法加工。板子整体线宽通常不得小于10mil,过孔大小的内外径之差不小于5mil,焊盘孔一般是器件引脚直径两倍。 2.阻焊层与助焊层不得混用,否则线暴露在外。 3.晶振中间不能穿通讯线。 4.数模分离,模拟量一定要远离电源线,切忌强弱信号、数模信号平行布线。减少对地回路,不要太多成环对地布局。 典型电路的技巧 1. 485电路防浪涌保护,AB之间用P6KE12CA,A/B对GND采用P6KE6.8CA。 2. ADC采样后信号抖动大,进行主芯片VDDA、VREF就近滤波。 3. DO输出电流驱动能力与发烫共存问题,改变外部供电和限流电阻来平衡 4. 光耦电路的前后级采用上下拉稳定DI状态 对于PCB上有些看似不重要的预留功能,其实是我们经历过了痛苦折磨才选择留下。开始我们考虑复位没有多大的用处都是留的焊盘,后面以为没有用处都给去掉了。调试的时候,程序容易跑偏,没有复位键真的很痛苦。电源DC005的座子也是纠结了一阵子最后留下了。不仅仅是方便自己,更重要是方便广大客户,让客户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此刻回忆,已是五年,研发之路道艰且长,一路坎坷,可能会陷上更深的坑,随着我们有多年的硬件调试功底的积累,会轻松逾越。但总结起来,设计PCB,核心技术还是“方便一秒钟”,通过每一秒的,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更新,才塑造了如今的精品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