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ITU-R WP5D#25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基于三维数字地图的混合信道模型,获得国际电信联盟ITU专家组认可,进入IMT-2020(5G)技术评估报告框架中,为5G标准的制定贡献重要力量。
根据ITU-R发布的IMT-2020(5G)工作计划,面向全球的IMT-2020(5G)技术评估将于2018年全面展开。在评估工作开展之前,ITU-R需要预先完成关键技术指标定义以及评估方法制定。在评估方法中,信道模型的选取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未来新型5G空中接口技术能否通过评估,并被ITU-R所接受。
我们都知道,信道建模严重依赖于信道测量,在海量的测试数据里进行分析、归纳、建模。
我们在前面两篇文章里详细介绍了5G高频的室内室外丰富场景下的测试情况。良好的测试结果为我们对5G信道的建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9-6-18 11:08:36
原理
围绕5G大容量、高密度、以及关键场景应用等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混合信道模型,利用数字地图技术建立三维信道电磁场环境,采用射线追踪(Ray Tracing)模型和统计模型混合使用的方法,与真实信道电磁场环境更加接近,并且自然满足高低频域一致性,有效支撑5G新型空中接口技术的评估和仿真。
传统系统仿真方法主要基于抽象的场景定义,并不关注场景中具体建筑物的数据信息。而在5G场景尤其是高频段、大带宽下,要求对传播信道在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更为精细化的建模。同时由于高频电磁波波长更短,路径损耗、穿透损耗、雨氧衰损耗等都远高于低频,大规模多天线、分布式天线、高增益窄波束赋型和跟踪等应用需求使得信道的空间-时间-频率一致性、球面波效应、站间信道相关性、雨氧衰特性等都成为了5G信道研究的重点方面。
高频电磁波波长更接近于光波波长,因此高频无线电传播需要同时考虑波动性和粒子性。5G高频混合信道模型充分利用了几何光学、几何绕射理论等确定性电磁传播和计算理论,通过对特定场景中的关键几何体进行三维建模并给定电磁特性参数,利用射线追踪技术首先识别出主要的传播路径,即信道中的主导分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统计模型对散射等随机影响因素部分进行补充,进而在保证较低复杂度的情况下获得了完整的信道响应信息。
原理
围绕5G大容量、高密度、以及关键场景应用等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地图的混合信道模型,利用数字地图技术建立三维信道电磁场环境,采用射线追踪(Ray Tracing)模型和统计模型混合使用的方法,与真实信道电磁场环境更加接近,并且自然满足高低频域一致性,有效支撑5G新型空中接口技术的评估和仿真。
传统系统仿真方法主要基于抽象的场景定义,并不关注场景中具体建筑物的数据信息。而在5G场景尤其是高频段、大带宽下,要求对传播信道在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更为精细化的建模。同时由于高频电磁波波长更短,路径损耗、穿透损耗、雨氧衰损耗等都远高于低频,大规模多天线、分布式天线、高增益窄波束赋型和跟踪等应用需求使得信道的空间-时间-频率一致性、球面波效应、站间信道相关性、雨氧衰特性等都成为了5G信道研究的重点方面。
高频电磁波波长更接近于光波波长,因此高频无线电传播需要同时考虑波动性和粒子性。5G高频混合信道模型充分利用了几何光学、几何绕射理论等确定性电磁传播和计算理论,通过对特定场景中的关键几何体进行三维建模并给定电磁特性参数,利用射线追踪技术首先识别出主要的传播路径,即信道中的主导分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统计模型对散射等随机影响因素部分进行补充,进而在保证较低复杂度的情况下获得了完整的信道响应信息。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