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face="Verdana">实验一 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 7<br/>一.实验目的 7<br/>二.实验概述 7<br/>三.金相显微镜的基本理论知识 7<br/>3.1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7<br/>3.2 显微镜的质量 11<br/>3.2.1 透镜的质量 11<br/>3.2.1.1 物镜 11<br/>3.2.1.2 目镜 16<br/>3.2.2 显微镜的
放大倍数及其选择 18<br/>3.2.3 显微镜的鉴别能力(鉴别力) 19<br/>四.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20<br/>4.1 金相显微镜的构造 20<br/>4.1.1
光学系统 20<br/>4.1.2 仪器的机械结构 21<br/>4.1.3 照明系统 24<br/>4.2 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维护 28<br/>4.2.1
使用说明 28<br/>4.2.2 使用注意事项 29<br/>4.2.3 仪器维护 30<br/>五.实验器材 31<br/>六.实验内容与步骤 31<br/>6.1 实验内容 31<br/>6.2 实验步骤 31<br/>七.实验报告内容 31<br/>参 考 文 献 32<br/>附录: 新型显微镜简介 33<br/>一.能够看见原子的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 33<br/>二.扫描
电子显微镜 35<br/>三.场离子显微镜 35<br/>四.俄歇电子能谱仪 35<br/>五.
超声显微镜 36<br/>六.扫描型
探针显微镜 37<br/>七.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 37<br/>八.数码显微镜:时尚的数码玩具 38<br/>实验二 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 40<br/>一.实验目的 40<br/>二.实验原理 40<br/>三.金属试样的制备 40<br/>3.1 取样 40<br/>3.2 镶样 41<br/>3.3 磨制 44<br/>3.3.1 粗磨 44<br/>3.3.2 常规细磨方法 44<br/>3.3.3 蜡盘细磨 45<br/>3.3.4 磨光膏细磨 46<br/>3.4 抛光 46<br/>3.4.1机械抛光 46<br/>3.4.2电解抛光 47<br/>3.4.3化学抛光 49<br/>3.5 浸蚀 51<br/>四.实验器材 54<br/>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54<br/>六.实验报告要求 54<br/>七.利用不同浸蚀剂分辨合金中的相的实验方法简介* 55<br/>参 考 文 献 57<br/>实验三 显微摄影 58<br/>4. 实验目的 58<br/>二.概述 58<br/>2.1 金相样品的制备 58<br/>2.2 底片的曝光 59<br/>2.3 显微摄影的操作过程 59<br/>2.4 暗室技术 60<br/>2.4.1 显影 60<br/>2.4.2 定影 61<br/>2.4.3 正片的操作 62<br/>三.实验内容 63<br/>四.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 63<br/>4.1 实验材料及设备 63<br/>4.2 实验步骤 64<br/>五.实验报告 64<br/>实验四 二元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65<br/>8. 实验目的 65<br/>二.合金中的基本组织特征 65<br/>2.1
单相固溶体 66<br/>2.2 二元合金中初晶和共晶特征 66<br/>2.3 二元合金中共析组织特征 74<br/>2.4 二元合金中包晶组织特征 75<br/>2.5 二元合金中非平衡共晶组织特征 76<br/>2.6 二元合金中其他非平衡组织特征 76<br/>三.实验步骤 78<br/>四.实验报告内容 78<br/>参 考 文 献 80<br/>实验五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 81<br/>一.实验目的 81<br/>二.实验原理 81<br/>2.1 铁碳合金中的几种基本相和组织。 82<br/>2.2 铁碳合金在室温下的显微组织特征 83<br/>2.3 工业用铸铁的显微组织特征 85<br/>三.实验任务与方法 87<br/>四.实验报告要求 88<br/>参 考 文 献 89<br/>实验六 三元合金平衡组织分析 90<br/>一.实验目的 90<br/>二.实验方法 90<br/>三.实验内容 90<br/>3.1 Pb-Bi-Sn系 90<br/>3.2 Al-Cu-Mg系 93<br/>四.实验步骤 97<br/>五.实验报告内容 97<br/>实验七 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的显微组织分析 98<br/>一.实验目的 98<br/>二.原理概述 98<br/>三.影响金属显微组织的因素 98<br/>3.1 冷变形对金属显微组织的影响 98<br/>3.2 变形程度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99<br/>3.3 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99<br/>3.4 晶粒大小的影响 100<br/>四.实验部分 103<br/>4.1 实验用设备和材料 103<br/>4.2 实验内容与步骤 103<br/>五.实验报告 104<br/>实验八 显微硬度的测定方法与设备 105<br/>一.实验目的 105<br/>二.显微硬度的基本概念 105<br/>三.显微硬度试验方法 105<br/>3.1 维氏(Vickers)硬度试验法 106<br/>3.2 努普(Knoop)硬度试验法 107<br/>3.3 努普硬度试验法相对维氏硬度试验法的优缺点 107<br/>3.4 显微硬度
测试要点 108<br/>3.5显微硬度值的比较标准 109<br/>3.6显微硬度试验的优缺点及应用 110<br/>四.常用显微硬度计 111<br/>4.1 专门显微硬度计 111<br/>4.1.1 71型显微硬度计 111<br/>4.1.2 ΠMT-3显微硬度计 113<br/>4.2 哈纳门型显微硬度计 114<br/>五.显微硬度在金相研究中的应用 116<br/>5.1 金属材料、合金相的研究 116<br/>5.2 金属表面层性能的研究 116<br/>六.显微硬度
测量的压痕尺寸效应 116<br/>七.其它材料的显微硬度测试和其它显微硬度计 117<br/>7.1 其它材料显微硬度的测试及测试仪器 117<br/>7.1.1 纳米材料 117<br/>7.1.2 花岗石表面显微硬度的测试 120<br/>7.1.3 陶瓷涂层 121<br/>7.1.4 高分子材料--聚酰亚胺薄膜 122<br/>7.1.5 烧结矿材料 122<br/>7.2 显微硬度计的介绍 122<br/>7.2.1 UMHT-3超显微硬度仪 122<br/>7.2.2 FIS CHERSCOPEH 100 VPHY PROG 123<br/>7.2.3 UMIS-2000超显微压痕系统 123<br/>7.2.4 HMV—1/1T/2/2T 123<br/>7.2.5 SH—2型
超声波硬度计 124<br/>八.实验内容 130<br/>九.实验报告 130<br/>实验九 金属表面渗镀过程及其显微组织 131<br/>一.实验目的 131<br/>二.实验原理 131<br/>2.1 渗铬实验 131<br/>2.1.1渗铬的原理与工艺 131<br/>2.1.2 渗铬层的显微组织与性能 133<br/>2.1.2.1 显微组织 133<br/>2.1.2.2 性能 134<br/>2.2 渗铝实验 135<br/>2.2.1 渗铝方法介绍 135<br/>2.2.1.1 固体粉末渗铝 135<br/>2.2.1.2 热渗铝 137<br/>2.2.1.3 气体渗铝法 137<br/>2.2.2 渗铝层的组织与性能 137<br/>2.3 渗硼实验 140<br/>2.3.1 渗硼的原理与工艺 140<br/>2.3.1.1 盐浴渗硼法 140<br/>2.3.1.2 粉末渗硼法 140<br/>2.3.2 渗硼层的金相组织与性能 141<br/>2.3.2.1 渗层的金相组织 141<br/>2.3.2.2 渗硼层的性能 144<br/>2.4 渗碳实验 144<br/>2.4.1 渗碳的原理与工艺 144<br/>2.4.2 渗碳层的组织与性能 145<br/>2.5 碳氮共渗实验 147<br/>2.5.1 碳氮共渗工艺简介 147<br/>2.5.1.1 碳氮共渗气体介质 147<br/>2.5.1.2 碳氮共渗温度和时间 147<br/>2.5.2 碳氮共渗层的显微组织 148<br/>三.实验步骤 150<br/>四.实验报告 151<br/>五.参 考 文 献 152<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a class="showtopic"
title="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书" href="https://www.elecfans.com/soft/courseware/2008/200809239149.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800000">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书 </font></a></p></fo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