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truggle! 于 2015-5-21 09:40 编辑
20150518
无线充电技术论坛 已经完满结束,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我们调出部分在现场问出,剩下的由专家答出再邮件告知我们。 接下来我会整理问题和答案,并在新贴里面更新,请大家继续关注!
移动便携设备电池续航的致命缺陷,极大的驱使了无线充电市场的起量,据预计, 2018年全球无线充电市场规模将达到 85亿美元。继 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 A4WP)和 PowerMatters Alliance( PMA)两大组织合并后,企业该如何应对?标准之争的制约如何突破?充电效率、市场瓶颈、研发成本等问题如何快速解决?
为协助产业链上中下游业突破技术瓶颈,全方位了解无线充电发展趋势与市场脉动,电子 发烧友网特举办本次 5
月 15
日“无线充电技术与系统设计论坛 ”,邀请业内权威专家共同探讨,助谋中国市场。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她说,报名要趁早,我说提问要趁早。
面对这样一个盛会,只去听不是我们的风格;
直接提出,专家简单回答也不是我们的风格;
我们要的是专家挖空心思,全面详细的讲解!(就是这个 feel)
有问题才有话题,有话题才有收获。现在讲出你的问题吧,我们会收集最火爆的问题,向专家求解,让专家现场讲解。
更新议题 - 炮火朝这里来
1. 无线充电技术创新与市场趋势分析
2. 基于无线充电的智能配件产品设计
3. 搭载无线充电的智能硬件产品设计方案
4. 智能手机 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5. 高效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6. 可穿戴设备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直接本帖回复即可 ,速来!!不谢!!!
1
无线充电需要什么东西????用的是啥芯片啊!!!!
感应线圈,电源管理,其实也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已啦
提交评论
无线传输电力还是可以实现的,就是距离啊距离
提交评论
无线传输电力还是可以实现的,就是距离啊距离
提交评论
1. 全世界有多少無線充電的手機面市?
2. 現在有多少原廠是無線充電的會員?
3. 無線充電最被顧慮的問題(不是電磁波影響)?
4. 從 2012 年以來國內有多少手機工廠真正ready 無線充電功能但未發布手機?
提交评论
当今的生活中,最关注的还安全方面的,例如各种条件下使用时的安全系数,另外就是对其他电子产品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提交评论
两年前我在华强北附近看到两块有趣的牌子。一个写着“祖传贴膜”,感觉挺搞笑,这个保护膜才出了几年?还“祖传”呢?!另一张牌子写着“无线充电”,这可是个新鲜事物啊!不会是忽悠人哗众取宠的吧?我回去后马上上网查了一下,确实有这个技术而且也已经做出了产品。现在都讲求环保节能,我对无线充电最感兴趣的就是:一、对人体和周围的电器有怎样的影响?二、转换的效能如何?三、如果无线充电能普及的话,估计无线供电也就不远了
提交评论
本帖最后由 huhongyan 于 2015-5-11 22:50 编辑
最近弄一个电动牙刷的无线充电,,,空载的电流大mos管发热电流大概200ma,,,加大cbb电容电流会变小到同时充电电流小了,已经加了铁氧体。电感34uh. 直径0.4 cbb电容683 请教下怎么降低空载功耗但充电电流电流不降。
提交评论
充电速度
充电过程中会不会造成手机内信息泄露
如果周围很多人都用无线充电,会不会被别人“偷电”
提交评论
充电速度
充电时会不会造成手机内信息泄露
如果周围很多人用无线充电,会不会有人“偷电”
提交评论
无线充电目前充电效率相对有线低的不少,即便是IDT和TI的方案效率也是一般,充电距离也是太短,即便是最新的WPC1.2标准也是没什么太大提升,假若采用磁共振会不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未来一对多设备(笔记本,pad)进行充电,如何能够保障辐射量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请问关于这方面目前行业内有什么进展吗?离实现商用还有多远的距离?专家和版主对于无线充电未来36-48个月的发展有什么样看法(摩尔定律18-24个月)?
提交评论
那我凑个热闹,问几个问题。
1.传递效率能做到多高。
2.电磁辐射对人有危害么?
3.是否有电磁干扰问题。
提交评论
电能的远程无线传输最大的问题就是效率极低,这是无法突破的难关。电场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知道的唯一应用实例是几十年前某国采用微波束为安装在敌国大使馆内的窃听器供电,这是牺牲巨大的能源以换取情报的不得以而为之的手段,由于发射功率强大,很快就被发现。远程无线能量传输和远程无线信息传输的概念不能混淆,即便你随处可以找到可以利用的wifi,却不能有随处可以利用的无线能源。现在所谓无线充电的好处,充其量就是扔掉了充电用的连接线,但是却需要在手机内加装接收线圈。市面上名目繁多的所谓无线充电系统,无非是频率不等的变压器。距离4cm效率已经很低,宏观上已是不可容忍的能源浪费,如何可望更大距离的无线充电?(此贴已在另处发表,在此重复发一下)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