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 立即完善>
PCB的设计布局布线实际上是一门很复杂而且大部分靠经验来做的学问,很多东西也有点玄乎,但有很多经验性的结论和公式还是可以参考的 保证原创,一天不一定写的完 CH.1 更加严重的电磁干扰 首先基本上微电子发展趋势永远是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带来元器件密度很大,而前十几年出现的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和COB(Chip on Board)技术和SMC/SMD/裸片的出现,给了继续提高集成度的可能。 一个典型的贴片机 [url=http://images.cnitblog.com/blog/337520/201404/211738166709786.jpg] SMD热敏电阻,体积是普通电阻的十几分之一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比普通集成电路更为严重的元器件之间相互的电磁干扰 当然实际中不仅如此,红外炉再流焊是一种常用的SMT焊接技术,但元器件的布局又会影响焊接质量,加之射频电路的EMC又要求每个模块都尽量不产生电磁辐射,并且具有相当的抗EMI能力。 而且根据经验,射频电路的性能还会与CPU处理板相互影响,因此在PCB设计的时候,会更加棘手。 但一般来说,设计的时候都有以下要求
还有一个基本常识是要求完成同一功能的电路尽可能安排在一起,至少不能离的很远,以减小信号环路面积,防止劣化。 对于有些对电磁干扰敏感的元件(比如传感器)要按照敏感程度来区分,尽量避免板上干扰源 PCB来自motorola公司的MOTO X [url=http://images.cnitblog.com/blog/337520/201404/211738178413329.jpg] 来自海力士的内存,注意SMD电容/电阻的布局和方向。 来自高通公司的 WCN3680 802.11ac Combo Wi-Fi/Bluetooth/FM芯片,会产生较大电磁泄露,因此设计人员给予单独的屏蔽罩,并且单独放置在PCB的一边,进一步减小对于其他电磁敏感元件的影响。 [url=http://images.cnitblog.com/blog/337520/201404/211738188263927.jpg] 带有德州仪器标志的是C55x系列DSP芯片 棕红色是Codec,音频编解码器 红色NXP TFA9890 D类音频放大器 之后用一个屏蔽罩做EMI屏蔽。 这几个部件功能都是接近,都是负责音频处理,所谓的信号环路最小原则,与射频部分和CPU模块的距离也明显更远。 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是少数几个能设计出教科书式的PCB设计厂家 更为广泛来说,屏蔽罩是一个麦克斯韦笼,这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缺点是会增加成本,不仅仅是物料,代工厂的收费是以加工时间为度量,加工时间长则收费高,因此也有部分厂家不愿采用。 如果在部分情况下,不可能使用屏蔽罩,也有一些方法来解决,最为常见的是增加滤波/抗干扰电路,并且加强对于电源的去耦,优化地线电源线的布局等,但这种方法一般来说,会增加电路的复杂程度,并带来通常意料不到的问题。 通常来说,PCB的设计第一步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PCB的形状,下一步就是层(layer)的设置,层设置不合理的结果是毁灭性的,通常PCB的层又分为电源层、底线层和信号层,而层的选择中,层的相对位置、地平面/电源的分割、PCB的布线、接口电路的处理又有这非常大影响。 层的选择第一步是层数,层数的选择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太多则信号线过于密集,成本太高;太少则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对于电磁兼容的要求,通常也是比较好的方式是通过适当的增加地平面来解决。 对于电源层一般需要解决多种电源/电源的供电问题,需要内电层分割。 信号层则比较复杂,(走线问题单独介绍)首先就是走线密度,太密则相互串扰,太疏则信号线不够,并且重要信号譬如时钟和复位信号需要单独屏蔽和隔离。 在考虑过层数量问题孩子后,就是层排列,也有部分基础原则:
CH.2 越来越难的散热设计 对于常规的PCB来说,一般来说散热遵循常规是热点分散原则,即「发热最大的器件放置在最佳散热位置」,并且减小元件与板之间的热阻。但这种方法近年来却逐渐表现疲软,尤其是在手机上,归根结底,虽然工艺更好,算法更好,平台功耗只升不降,所以也逐渐有其他方法来解决。 一般来说,在设计散热的时候的大致思路是估计发热器件的功耗,估算其需要的面积,在这个面积中不能放置其他发热元件,随后才是设计散热。 在手机中,发热器件除了CPU、RAM之外,大部分都是功放、收发器、基带处理器、电源管理芯片、电压芯片以及DC-DC电感,其中功放、CPU、基带处理器都是发热大户。 在这里首先要知道的一个经验值是自然对流冷去的热流密度为0.8mW/mm²,即对于芯片来说,每平方毫米单纯靠空气对流可以对应0.8mW所带来的热量。 以这个值做参考,计算大概需要的面积(芯片功耗可在datasheet中查找,厂家是一定会给的)。 随后就是放置元件,一般来说,发热旗舰不应该放置在PCB的边缘和角落放置,更不该在其背面放置发热器件。 Samsung Galaxy SII i9100 [url=http://images.cnitblog.com/blog/337520/201404/211738199357254.jpg] 不太成功的设计,发热器件过于集中 LG E960 Nexus 4 应该是最早的「中框散热+三层」式设计,如今这个设计被比较广泛的采用,尤其是发热较大的设备。 这个设计在vivo xplay、MX3、米3都能看出一点影子来 CH.3 还是要靠人的走线 [url=http://images.cnitblog.com/blog/337520/201404/211738216072710.jpg] PCB的走线如果说全让人来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幸现在EDA和CAD的功能越发强大,但一般来说,计算机设计出来走线,通常只是「能用」而已,与「优秀」还有一定的距离。 通常而言,走线的最基本要求是「不相容信号尽可能相互远离」的原则,即数字模拟、高速低速、强电弱电、高压低压之间尽可能远离,同时「避免长距离平行走线」 ,以防耦合。 对于信号线,一般不允许出现分支,这样通常会破坏导线特性阻抗的一致性,并且在分叉点产生谐波和发射(类似于河流中的漩涡),使得信号辐射出去,带来更多问题。 另一个更加基本的原则是「135°」原则,即信号线在走线的时候拐角不能采用90°直角转弯,这样会产生寄生电容,对于高速高频电路和数字电路影响尤为严重,会减缓上升时间、造成信号的反射、产生EMI,所以基本看任何一个PCB,走线都大概如此: (图中另一种常见走线方式是蛇形走线,这种走线作用是用来调节延时,满足系统时序设计要求,在数字电路中非常常见,但没有滤波或抗干扰的能力,只可能降低信号质量,因此近年多采用螺旋形走线) [url=http://images.cnitblog.com/blog/337520/201404/211738230766695.jpg] 螺旋形的走线是上图右侧 |
|
相关推荐
|
|
谢谢楼主的帖子, 学习了
|
|
|
|
|
|
【Altium小课专题 第107篇】原理图中批量修改位号或网络标号属性值字体的大小?
10652 浏览 1 评论
【Altium小课专题 第103篇】原理图同一网络颜色进行了设置,但是无法进行显示是什么原因?
7796 浏览 0 评论
【Altium小课专题 第094篇】如何从PCB中直接生成PCB库呢?
7984 浏览 0 评论
【Altium小课专题 第071篇】什么是层次式电路设计?它的优点有哪些?
6802 浏览 0 评论
【Altium小课专题 第068篇】原理图的模板如何进行编辑信息更改?
12885 浏览 0 评论
小黑屋| 手机版| Archiver| 电子发烧友 ( 湘ICP备2023018690号 )
GMT+8, 2024-11-22 02:03 , Processed in 0.650178 second(s), Total 74, Slave 57 queries .
Powered by 电子发烧友网
© 2015 bbs.elecfans.com
关注我们的微信
下载发烧友APP
电子发烧友观察
版权所有 © 湖南华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发烧友 (电路图) 湘公网安备 43011202000918 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合字B2-20210191 工商网监 湘ICP备2023018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