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毫米波 -- 之一
毫米波技术在军用、雷达等领域已经有多年的应用。在民用领域,也随着最近的5G移动通信、民用卫星通信,以及车载毫米波雷达等应用的普及,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我国工信部近日在2023年1月发文,将21.2-23.6GHz和71-76GHz/81-86GHz的毫米波频段,列为我国可用于无线通信的频段[1]。根据统计显示,5G毫米波手机2023年出货将突破1亿部,并且在2025年有望实现第二波的快速增长 [2]。
图:5G毫米波手机年出货量
除手机外,其他领域的毫米波应用数量也在快速提升。下图分别为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数据,以及全球卫星发射数量 [3][4]。可以看到二者在近几年都在快速增长。
图:(a)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b)全球卫星发射数量数据
本文就尝试对毫米波系统中最常用的系统结构:毫米波相控阵结构(Millimeter-wave Phased-Array),做一个讨论。探讨略显神秘的毫米波系统。
什么是毫米波?
无线通信是基于电磁波所进行的通信技术。为了使不同的通信设备传输互不干扰,国际电信联盟等无线电管理机构对无线频谱的使用做了划分,将不同频率的频谱资源,定义到不同的应用中。
毫米波一般是指电磁波频率近似在30GHz到300GHz频段范围内的电磁波,由于此频段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大约在10mm~1mm之间,波长处于“毫米”量级,所以这个频段的电磁波被称为毫米波。
图:毫米波在电磁波频谱中所处位置
受益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通信设备技术的突破,人类对电磁波频谱资源的征服是不断向上延伸的。比如在民用通信领域:
在20世纪初年代,主要的无线通信制式是电视和电台广播,所使用的是频率范围在100MHz左右的射频频率;
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类开始使用约在1GHz~3GHz范围的微波频段,实现手机移动通信;
2020年,5G移动通信除了定义6GHz以下频段外,还将频率扩展至24GHz~40GHz的毫米波频段。
毫米波通信的特点
特点一:大带宽
人类将应用频谱不断向上扩展的源动力,是寻找更丰富的频谱资源,以满足更高通信速率的需求。
无线通信进入毫米波也不例外。相比于6GHz以下通信频段,30GHz~300GHz的毫米波有着近50倍的频谱资源。这就相当于在拥挤的车道旁边,又开辟了一个几十车道的高速公路,大大提升了通信速度。所以毫米波通信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大带宽。
大带宽可以完成更高的通信速率。根据Ookla SPEEDTEST提供的通信速率显示 [5],相比于4G LTE,5G Sub-6GHz网络可提供5倍的速率提升,而5G毫米波网络,可实现20倍速率的明显提升。
图:4G、5G Sub-6G以及5G毫米波下载速率对比
特点二:高分辨率
电磁波还可以用来作为雷达探测使用,通过发出电磁波信号,并且监测电磁波遇到物体之后的反射情况,就可以检测出物体的尺寸、距离等信息。这就是雷达探测的原理。
作为雷达探测使用时,由于电磁波的衍射效应,电磁波对探测物体的分辨率和电磁波的波长呈正比:波长越短的电磁波,越能分辨出更精细的物体。于是,毫米波就被应用到雷达检测中来。
相比于1GHz左右,波长在0.3米左右的射频电磁波来说,位于30GHz以上的毫米波分辨率更高。车载毫米波雷达是毫米波在雷达领域的典型应用,车载毫米波雷达一般采用24GHz、77GHz以及79GHz频段,实现最高厘米级的高精度探测。
图:毫米波雷达在智能汽车中的应用 [6]
特点三:损耗大,易受干扰
毫米波通信也有缺点,就是路径损耗大,易收到干扰。
根据Friis信号传输公式,在传输距离一定时,电磁波的损耗与波长尺寸呈正比:波长越短的电磁波,路径损耗越大。
路径损耗过大就使得毫米波通信无法传输足够远的距离。例如,对于1GHz移动通信,通信基站的覆盖范围可达到数公里范围。而对于毫米波,覆盖范围就快速缩小至数百米。这就对基站的部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路径损耗外,毫米波还容易受到物体遮挡的干扰。毫米波由于波长短,厘米尺寸的物体就会对信号形成遮挡和反射,这个特点在雷达检测中是优点,但在移动通信中却是致命缺点。造成毫米波只能用做“视距传输”,而无法进行绕射传输。
图:毫米波传输,容易受到物体干扰
特点四:电路尺寸小
在射频微波电路的实现中,所用到的元器件值通常与电路工作的波长呈正比、频率呈反比。于是,工作在更高频率的毫米波电路通常可以做到更小的尺寸,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路成本,同时也为后续的相控阵技术提供了基础。
文献[7]中展示了工作于24GHz的4通道毫米波相控阵完整发射机系统,整个系统包含本振、上变频器、功率放大器等各个模块,并且包含4个通道数。如此复杂的通信系统在2.1mm x 6.8 mm的芯片下即可实现,只有一粒大米大小。
图:4通道24GHz毫米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