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建RT-Thread项目
开始本篇实验前,需要搭建RT-Thread开发环境,使用RT-Thread Studio创建名为hpm_net_test的项目:
二、为项目添加RW007支持
2.1 打开RT-Thread Settings
项目创建成功后,打开项目的RT-Thread Settings界面:
可以看到,默认情况下常见的项目SPI驱动框架已经打开了。
BSP中的SPI1驱动也已经打开了:
2.2 添加RW007软件包
在RT-Thread Settings界面,点击通过“添加软件包”按钮,会弹出RT-Thread Package Center界面:
在中间的搜索框种输入RW007,回车,可以找到RW007驱动程序软件包:
点击界面“添加”按钮,即可将RW007软件包添加到当前项目的包配置中了,此时软件包并没有真正下载下来。点完添加按钮后,界面回到了RT-Thread Settings,此时按Ctrl+S保存,则会开始下载。下载过程中,控制台子窗口中可以看到一些日志输出:
稍等片刻,可以看到控制台中间有“RW007 v2.0.1 is downloaded successfully.”输出。此时rw007软件包已经成功下载到当前项目中了,具体代码位于packages子目录下:
2.3 配置RW007驱动
在RT-Thread Settings界面,中将鼠标移动到RW007组件上,会弹出悬浮菜单:
点击悬浮菜单中的“配置项”,即可进入RW007软件包的配置界面:
可以看到,默认有一个RW007 for STM32的配置,就是说RW007默认包含了STM32的驱动。
这里我们需要修改的就是这个example driver port配置项,点击下拉菜单改为不使用示例驱动:
选中后,记得Ctrl+S保存配置。
2.4 编译、烧录、运行项目
在RT-Thread Studio中Ctrl+B或按“锤子”按钮,即可开始编译项目。编译完成后,可以看到控制台输出了RAM和Flash占用:
此时,将开发板连接到PC,并使用串口助手或者其他终端工具,连接到新增的串口上。
再到RT-Thread Studio中,使用“下载”按钮或Ctrl+Alt+D即可进行烧录(或者直接进行调试也可以)。
烧录完成后,可以看到串口终端上有输出:
可以看到,输出了RT-Thread版本信息和RW007模组的序列号以及固件版本信息。这里能够看到RW007模组的固件版本信息,其实HPM6750芯片和RW007模组之间可以已经正常通信了。
三、WiFi测试
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些简单的WiFi测试。
添加RW007组件后,默认会打开RT-Thread的WiFi驱动框架,而RT-Thread的WiFi驱动框架中同时带有一个测试命令——wifi(对就是这么直接)。
我们可以在RT-Thread的finsh交互环境中使用help查看当前已有哪些命令:
可以看到有一个wifi命令。
接下来我们查看wifi命令的使用方式:
3.1 扫描测试
尝试扫描周围的WiFi热点:
可以看到,成功扫描到了周围的WiFi热点。
3.2 连接测试
尝试连接其中的一个热点:
然而,不幸的是,发生异常了。
不过,从这里的几个warning打印信息可以看到,应该是因为tcpip线程栈溢出导致的。
3.3 调大tcpip线程栈大小
接下来,我们通过RT-Thread Settings修改tcpip线程栈的大小。
同样,首先打开RTT Settings界面,鼠标指针放到LwIP组件图标上:
打开配置项,找到RT_LWIP_TCPTHREAD_STACKSIZE配置项,并将其修改为4096:
界面下方可以看到这个LwIP线程栈大小的配置项名称为RT_LWIP_TCPTHREAD_STACKSIZE。至于这里为什么要改这个配置项,没有在RT-Thread用过LwIP的同学可能会疑惑。其实,这里可以根据线程名“tcpip”,一路搜索代码,首先可以找到创建名为tcpip线程的代码位置,然后可以找到线程栈大小参数的来源。这里是搜索结果:
PS:因为默认使用的是lwip 2.0.3版本,所以这里只搜索了lwip-2.0.3的代码。
3.4 重新测试
配置修改完成后,Ctrl+S保存,重新编译项目、烧录、运行,这次能够成功连接WiFi热点了:
可以看到,已经成功通过DHCP从热点获取到IP地址了。
四、网络测试
4.1 RT-Thread网络组件
前面提到,添加了RW007软件包后,会开启RT-Thread的WiFi驱动框架;同时,也会开启系统中网络协议相关的组件,主要包括套接字抽象层(SAL)、网络接口层、轻量级TCP/IP堆栈(LwIP),如下图所示。
其中,LwIP的默认版本用的是v2.0.3,也可以切换为其他版本(RT-Thread系统中同时提供了LwIP的好几个版本可供选择)。
4.2 RT-Thread网络组件相关的命令
RT-Thread系统网络相关组件打开后,将会向finsh中注册几个命令用于测试,具体包括:ifconfig、ping、netstat、dns等,可以在help的输出中找到:
4.3 ping测试
有IP地址了,我们可以用ping命令测试一下能不能访问baidu.com:
可以看到,能够成功ping通baidu.com了。
使用baidu.com的域名能够访问,说明DNS整个流程都是OK的,同时网路协议也是没问题的。
五、网络带宽测试
5.1 添加netutils软件包
RT-Thread的netutils组件中提供了iperf命令,可以用于测试网络带宽;
和前面类似的方法,为项目添加netutils组件:
打开“配置项”后,打开iperf的配置项:
修改配置后,Ctrl+S保存。
重新编译、烧录、运行项目,help的输出可以看到多了iperf命令。
5.2 iperf命令参数
在RT-Thread的finsh中运行iperf,默认输出帮助信息:
可以看到iperf的命令参数使用方法。
需要注意:
RT-Thread的iperf命令实现中,对参数的顺序由要求,如果使用过程中发现参数报错,需要查看源码定位原因;
RT-Thread的iperf不支持持续时间选项,一般是先启动,后通过stop选项停止的方式控制测试时长;
5.3 PC端的iperf
PC端的iperf可以到iperf项目官网下载
我使用的mobaxterm,里面自带了iperf命令,所以就不单独下载了:
5.4 进行iperf测试
进行iperf测试之前,需要注意:
最好用PC创建热点,用无线路由器也行,但是需要确保信号强度足够;
确保开发板和PC直接的距离不要太远,否则WiFi信号较弱,测试的结果可能会偏小;
最好在WiFi热点较少的环境下进行测试,否则测出的结果数据也会偏小;
下面进行测试,测试步骤如下:
在PC上,创建热点,例如名为rtt,密码为12345678
在PC上,启动iperf服务端:iperf -s -p 5678
在PC上,使用ipconfig/ifconfig命令查看热点的IP地址,例如我在Win10上创建的热点,IP地址是:192.168.137.1
在开发板上,连接PC启动热点:wifi join rtt 12345678
在开发板上,查看IP地址是否已成功分配:ifconfig,另外,可以通过ping命令测试开发板和PC直接IP是否可达
在开发板上,启动iperf客户端:iperf -c 192.168.137.1 -p 5678
启动后,可以通过ps命令查看正在运行的线程
一段时间后,在开发板上,停止iperf客户端:iperf —stop
开发板上iperf停止后,PC端应该可以看到iperf的输出;
开发板上整个过程的输出如下:
PC端输出:
可以看到带宽为7.45Mbps
5.5 iperf测试小结
实际上,影响WiFi带宽测试结果数据的因素很多。我们这里,其中,起决定性的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RW007模组本身支持的最高WiFi传输速率;
RW007模组的SPI接口支持的最高工作频率;
HPM6750 SPI接口最高支持的工作频率;
热点(PC或路由器)的WiFi最高传输速率;
各种环境因素,例如开发板和PC直接的距离、环境是否有其他热点干扰等等;
六、业务代码——socket测试
前面的ping测试、iperf测试使用的是系统已有组件或软件包。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socket连接网络。这里以一个简单的使用socket获取baidu首页为例(直接使用web_client软件包也可以实现该功能):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DEFAULT_HOST "example.com"
#define DEFAULT_PORT 80
#define CONTENT_LENGTH "Content-Length:"
#define HEADER_END_MARK "rnrn"
uint32_t get_host_addr(const char *host)
{
uint32_t dest = 0;
struct hostent *he;
he = gethostbyname(host);
if (he && he->h_addr_list && he->h_addr_list[0]) {
dest = ((struct in_addr *)(he->h_addr_list[0]))->s_addr;
}
return dest;
}
#define close(fd) closesocket(fd)
int fetch(int argc, char* argv[])
{
char* host = DEFAULT_HOST;
int port = DEFAULT_PORT;
int sockfd = -1;
int retval = 0;
int recved = 0;
int content_start = 0;
int content_length = 0;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 {0};
static char request[256];
static char response[4096];
if (argc > 1) host = argv[1];
if (argc > 2) port = atoi(argv[2]);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 (sockfd < 0) {
rt_kprintf("create socket failed!n");
return -1;
}
rt_kprintf("create socket success!n");
rt_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port);
server_addr.sin_addr.s_addr = get_host_addr(host);
// IP转为 “点分十进制” 格式
inet_ntop(AF_INET, &server_addr.sin_addr, response, sizeof(response));
rt_kprintf("server IP: %sn", response);
rt_kprintf("connect to server...n");
retval = connect(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if (retval < 0) {
rt_kprintf("connect failed!n");
close(sockfd);
return -1;
}
rt_snprintf(request, sizeof(request),
"GET / HTTP/1.1rn"
"Host: %srn"
"User-Agent: curl/7.81.0rn"
"Accept: */*rn"
"rn", host);
rt_kprintf("send request...n");
retval = send(sockfd, request, rt_strlen(request), 0);
if (retval < 0) {
rt_kprintf("send failed!n");
close(sockfd);
return -1;
}
rt_kprintf("%d bytes sentn", retval);
rt_kprintf("recv response...n");
recved = 0;
while ((retval = recv(sockfd, &response[recved], sizeof(response) - recved, 0)) > 0) {
if (content_length == 0) {
char* content_length_pos = rt_strstr(response, CONTENT_LENGTH);
if (content_length_pos) {
content_length = atoi(content_length_pos + rt_strlen(CONTENT_LENGTH));
rt_kprintf("found %s %d!n", CONTENT_LENGTH, content_length);
}
}
if (content_start == 0) {
char* header_end = rt_strstr(response, HEADER_END_MARK);
if (header_end) {
content_start = header_end + rt_strlen(HEADER_END_MARK) - response;
rt_kprintf("content_start: %dn", content_start);
}
}
recved += retval;
rt_kprintf("recved: %d %d %dn", recved, content_start, content_length);
if (content_length && content_start && recved - content_start >= content_length) {
rt_kprintf("fully recved!n");
break;
}
}
response[recve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