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系统发展的历史
● 闭路监控系统是随着电视和摄像机的出现发展壮大起来的。在这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冲击,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 一对一监视系统:
最早期的产品,多以摄像机与监视器(电视)一对一监视系统为主,连接方式是靠视频电缆一对一直接相连,有多少个摄像机就有多少个监视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是闭路监控系统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2. 切换控制电路系统:
人们在实践中慢慢地发现,这一模式对监视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逐渐出现了视频切换器,来弥补这一不足。对监视范围要求的进一步扩大,和对变倍镜头及云台的引入,必然导致控制器的出现。此时的切换控制电路系统因受技术的限制,只是简单的硬件电路组合,视频切换和控制是独立的,控制多是采用多路开关,配合多芯电缆一对一直接连接的线控方式。传输距离近,布线复杂,操作繁琐,难以实现多中心控制,系统容量小,扩展困难,不能实现区域联网。
3. 微处理器监控系统: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微处理器进一步普及和发展,闭路监控系统真正拥有了一颗自己的"芯",将切换和控制合二为一,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微处理器监控系统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采用非标系统,受单片机(8位,16位芯片)的限制,系统功能容量及运行速度有限,体积大,容易死机,无对话式屏幕菜单,缺乏良好的人机界面,操作步骤多,可编译性差,联动控制方式一旦确定难以修改,系统分控采用专用通讯方式,无法与标准计算机联网,兼容性差,系统升级困难。
4. 外挂多媒体的监控系统:
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萌芽及发展,人们慢慢地从简单的计算机编译和控制方式,向计算机多媒体化过渡,利用计算机显示器的高解析度,将一路视频传输进来,通过视频捕捉卡采集到计算机显示。但是,控制及切换主机仍为传统单片机主机,只是通过串口与计算机相连,完成简单控制工作,这一模式我们称之为外挂多媒体的监控系统 。尽管它有较为良好的人机界面,但它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多媒体系统,其根本原因在于系统设计的出发点不是基于计算机,而是基于传统微处理器监控模示,为了适应突飞猛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只是被动地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拼装,在大部分时间里,计算机只是在充当一个外部监视器,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并且,传统微处理器监控系统所固有的弊病并没有克服,通讯协议的多样化及专用化很难统一,导致已有的计算机资源远远地满足不了多种设备的需求。目前,较为先进的监控设备,都带RS-232串口通讯,但试想将切换器、云台控制器、报警控制器等堆加在一起,计算机又有多少串口可以提供服务呢?在联动连接方式上依然只是线缆的组合,无法真正意义地实现计算机智能化管理。
5. 过渡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
九十年代末,数字视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一些从事视频板制作的厂商看到这一领域有利可图,将本身用于民用的一些视频技术转化过来,推出了自己的视频系统用于监控目的,由于这些厂商以前没有监控领域的背景和实际经验,设计出来的产品也许在视频处理上有一定的特长,但往往不符合安全要求和行业规范,因为一个成熟的监控系统不仅仅要完成视频处理,还有处理大量的控制、报警、联动等数据指令,完成用户各种复杂的功能需求,考察的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监控能力。这类系统以韩国系列为代表,虽然有一个漂亮的界面,标榜为数字化系统,但在功能需求上不符合公安部安防标准,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只能用于16路以下简单功能小系统,无法进行系统扩展,这是这类产品的致命伤,术业有专攻,要想真正达到实际监控设计要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况且这些公司一旦发觉此领域无利可图肯定会转行,很难有持续发展性,同时售后服务很难保证,只能称作过渡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
6. 数字多媒体监控管理系统:
何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多媒体的监控系统呢?就是完全基于计算机,以其为核心,结合安防监控的实际要求及多年来不断完善的安防理论和经验,运用最新的数字视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建立一套软硬件相互结合、崭新、完整的安防体系,优化内部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整体性能和反映速度,满足新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并向用户提供全面的增值服务,提供不同行业不同需求的数字多媒体监控管理解决方案,将监控从安全防范提高到管理的高度,以视频为主线结合相关实际业务渗透各行各业中去,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并为其发展提供全面服务,这是未来监控系统发展的方向,黄金眼致力于"监控为管理服务"这一宗旨,集多年视频监控经验,黄金眼数字多媒体监控管理系统是真正面向二十一世纪监控管理平台,已经得到了各行各业行业的广泛应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