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看不见的楼顶波束天线”的成功,许多俱乐部成员对这一试验表现出了兴趣,并讨论了类似应用的可能性。在早间通联活动中,我们最终决定把这个项目变成社团的项目——为社团的年度野外架台日活动制作一个波束天线。
98年4月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来主持这个建设计划。工作组内进一步会议讨论,确定了下列标准:
天线应覆盖20米,并可能覆盖到40米波段。
整个天线套件应该足够轻,便于手拿到最偏远的地区。
套件中的硬
元件(杆子)长度应限制在10英尺以内。
金属电杆的使用必须减少到最低限度。
该天线应有扩展空间,以供将来其他天线实验使用。
方案的模型
仿真:
该波束天线的数据已输入天线建模软件,以找到最佳配置。
上图显示了这个梦幻波束天线的一般结构。它由两个相距10英尺的倒V偶极子组成。这个振子间距在14MHz大约是0.15波长。我们尝试了各种组合,包括对地间隙,倒V的倾斜角度,不同长度的导线,仿真结果最终结果表明,天线必须平均距离地面至少有15英尺,减少这个离地间隙将提高波束仰角,使其不再适合DX操作。
在水平面上的方向图显示出一个类似于偶极子的图案,但前后方向有7db的差别。左右两侧有很强的衰减(与前方相比下降超过18db)。
垂直面方向图(真实的地面反射)显示天线有40度的仰角与接近1的前后比。天线离地面越高,仰角越低。以上是基于天线的最低点距离地面10英尺时的结果。
支撑桅杆最终决定由两根10英尺长的围栏管(相互堆叠)组成,总长约20英尺。然后用3-尼龙拉线将杆固定在站立位置。拉索在桅杆20英尺处固定,彼此之间的距离为120度。为了允许主梁臂架在未来自由旋转,臂架被一个超大的u型螺栓松散地固定在桅杆上。整个臂架然后用两根尼龙绳悬挂在桅杆顶端(像悬索桥结构)。
天线的导线振子(从吊杆的两端延伸)接在绝缘子上。这些绝缘子通过尼龙绳固定在地面上。简而言之,整个阵列在一个65英尺x 20英尺的长方形区域内。
为了在40米波段作业,用来固定驱动振子的绳索被替换为两段15英尺长的导线。通过这些绝缘子与驱动振子额外连接的导线,天线成为一个40米的偶极子。这就是为什么前面有四个绝缘子,后面只有两个的原因。这四条导线和绳索在中间桅杆被固定在距离地面约35英尺高的地方。在两段20m长的振子(主驱动元件和反射器)绝缘子两侧各放置一段10英尺长的绳子,这是为了确保20m振子之间的间隔不变。天线有两种绝缘子,其中4种绝缘子有两个孔(用于反射单元的终端和两个40m的元件的末端)。另外两个是三角形的,有3个洞,它们用在20米引向器的末端、40米附加元件以及控制引向器与反射器间距的尼龙绳上。
用定长绳从中心开始标记地锚钎位置。
主梁、桅杆、吊绳、u型螺栓安装。还没有导线振子。
利用垂线对桅杆的立角进行验证。
完成的线八木天线及其拉绳。
可以通过松开地锚上的4根拉索来实现旋转,并由4个人控制整个系统沿新要求的方位角旋转。
近看的主梁和天线,可以看到射频扼流圈紧贴在驱动振子馈电点的后面。本例中不使用BALUN。和这种特定的同轴相匹配是通过切割驱动元件的长度来实现的。
调试和指令效果验证:
我们预先切割了20米的元件和40米的扩展元件,长度为196”。主桅杆一竖起,我们就开始在20米的引向器上修边。这必须在设置20米的反射器之前完成。我们的计算机模拟是基于裸线的。由于我们的天线元件使用绝缘导线,实际长度较理论短。结果表明,我们只需要193”,就可以实现单引向器偶极子最低SWR(接近1:1.2,在14.2兆赫)。反射元件的安装使频率降低到14.15MHz,但SWR略有提高。我们那天没有时间在40米上工作,所以它仍然是默认长度195”。
天线系统的方向性测试通常需要高精度的旋转器来控制天线的方位角和倾斜角度。场强计将放置在与天线固定距离处。信号随后由天线传输,同时通过方位角和倾斜角的逐渐变化记录读数。
我们只能用一个简化的剖面来进行指向性检验。我们不旋转天线,而是将测点在固定距离与天线阵列不同的角度上旋转。由于受到周围反射的影响,该方法的精度不高,且仅限于对零仰角H面进行测试,不过结果与早期模型模拟的预测结果吻合较好。
我们终于到了真正考验的时刻。天线的初始方位设置为270(真北),因为那天我们的目标是加拿大西部和中部的电台。我们以S10+9信号报告轻松地搞到了VE7(温哥华)电台,但当它在通到VE6(卡尔加里)时结果信号只有S1。但把方位角调到300(真北)时,信号就会上升到S3-5。这种效果确实让我们大多数人感到惊讶,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想象过一个两单元波束天线可以在波束角上如此尖锐。但这也可能是天线的发射仰角与入射信号的入射角之间的不匹配结果。由此得出结论,可能未来在我们下次尝试使用该天线有必要进一步控制情况天线倾角或必须找到方法提高天线高度。
原作者:BG4ICC 火腿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