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直流电桥
结合所学的直流电桥知识,可得公式:
U 2 = U 1 ∗ ( R 1 R 1 + R 4 − R 2 R 2 + R 3 )
当 R 1 ∗ R 3 = R 2 ∗ R 4 ,该直流电桥会达到平衡,带入公式可得输出U2的值为 U 2 = U 1 ∗ 0 = 0 V 也就是该直流电桥在平衡状态下,输出电压为 0 V ;
当 R 1 ∗ R 3 ≠ R 2 ∗ R 4时,该直流电桥的平衡会被打破,带入公式可得输出U2的值。
利用直流电桥不平衡状态下会输出电压的特性,应用不平衡电桥之一——单臂电桥,来把微小的电阻变化转化为微小的电压变化。
如图3为一个直流电桥,R1、R2、R3、R4为该直流电桥的桥臂,且R1为可变电阻,R2、R3、R4为固定电阻,且 R 3 = R 4 ,U1为该直流电桥的供电电源,U2为该直流电桥的输出电压。
图3 直流单臂电桥
该单臂电桥应用于本次设计,R1为PT100,R2为与PT100接近的阻值,这样可以使得在一定(温度)情况下(PT100的阻值等于R2的阻值)电桥可以达到平衡,使得单臂电桥的输出趋近于 0 0 0。
又因为通过PT100的电流不能大于 5 m A ,不然可能会烧坏PT100,所以R3与R4的阻值虽然要取相等,但又要把电桥电流稳定到 5 m A 以下,所以R2和R3要给PT100分流。
本次设计,实验板可接出供电为 3.3 V 3.3V 3.3V和 5 V 5V 5V两种,为了提高精度,也就是提高单臂电桥的输出电压的范围,故选择5V供电。
在先前的计算中,常温( 25 ℃)水中的PT100的阻值大概在 109.89 Ω 左右。假设主板给PT100的供电是标准的 5 V 直流电,并且通过PT100的电流也是其最大 5 m A直流电流,那么在此刻,PT100所占电压最大为 109.89 ∗ 0.005 = 0.54945 V 也就是说R3和R4至少要分掉的电压为 5 - 0.54945 = 4.45055 V
设 R 1 = R 2 = 109.89 Ω,在此刻, 5 V通电的电桥为一个并联电路,可变形为图4所示的电路:
图5 PT100单臂电桥部分
差分放大电路(放大微小的电压变化)
接下来就是放大电路部分,通过放大电路来实现把电压的微小变化扩大,使用模电所学过的差分放大电路(减法电路),可以把电桥的输出进行减法运算,并增益放大输出。
当电桥平衡,电桥输出电压电势相等,差分放大电路的减法运算的结果为 0 V ;
当电桥的平衡被破坏,电桥输出电压电势拉开,此时差分放大电路的减法运算即可有一定的差值,放大器对其进行放大到合适的差值变动并输出,即当电桥输出最大时,经过差分放大电路,放大到我们所需的最大差值电压 0 V ~ 3.3 V 。如图6为一个差分放大电路:
图6 差分放大电路
△假设U1 = U2:
①因输入端U1、U2的电流趋近相等,为“虚断”特性,同相输入端为高阻态,其输入电压值仅仅取决于R2、R4分压值。同相输入端的电压可以看作成为输入端比较基准电压;
②因输入端U1、U2的电压趋近相等,为“虚短”特性,进而又推知其为反相输入端,即R1、R3串联分压电路,这是反馈电压。放大器的控制目的是使反馈电压等于基准电压;
③由R1=R2,R3=R4条件可知,放大器输出端OUT只有处于“虚地”状态,即输出端OUT为0V,才能满足反馈电压等于基准电压,这可以由此导出差分放大器的一个工作特征。
△假设U1 ≠ U2,例如U1 》 U2:
①此时因同相输入端电压高于反相输入端,输出端电压往正方向变化,其R1、R3偏置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为R3→R1;
②由R1、R3的阻值比例可知,R1两端电压降为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 U 1 (同向输入端电压)-U1 (同向输入端电压)-U1 则R3两端电压降为 [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 U 1 ] ∗ ( R 3 / R 1 ) [(同向输入端电压)-U1]*(R3/R1) [(同向输入端电压)-U1]∗(R3/R1) 输出端电压为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 [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U 1 ) ∗ ( R 3 / R 1 ) (同向输入端电压)+[(同向输入端电压-U1)*(R3/R1) (同向输入端电压)+[(同向输入端电压-U1)∗(R3/R1)
③若此时的输入电压差为 U 1 - U 2 U1-U2 U1-U2,输出电压为 X ∗ ( U 1 - U 2 ) X*(U1-U2) X∗(U1-U2)。则该差分放大器的差分电压放大倍数为 R 4 / R 3 = X R4/R3=X R4/R3=X 可得该差分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是 X X X倍。
△假设U1 ≠ U2,例如U1 《 U2:
①此时因同相输入端电压低于反相输入端,输出端电压往反方向变化,其R1、R3偏置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为R3←R1;
②由R1、R3的阻值比例可知,R1两端电压变为 - U 1 -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U1-(同向输入端电压) -U1-(同向输入端电压) 则R3两端电压变为 - [ U 1 -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 ∗ ( R 3 / R 1 ) -[U1-(同向输入端电压)]*(R3/R1) -[U1-(同向输入端电压)]∗(R3/R1) 输出端电压为 -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U 1 ) ∗ ( R 3 / R 1 ) -(同向输入端电压)-(同向输入端电压-U1)*(R3/R1) -(同向输入端电压)-(同向输入端电压-U1)∗(R3/R1) 结果是一个负电压。
所以故障维修的经验就冒出来了:
如果直接测量R1、R3串联电路的分压状态,只要R1、R3串联分压是成立的,则该差分电路就大致上就是好的,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也由此得出;
只要测量输入电压差(R1、R2左端电压差),再测量输出端电压进行比较,则外围偏置电路的好坏,也会得出明确的结论。
所以公式就推出来了:
其输出公式为: O U T = ( R 2 + R 4 ) ∗ R 3 ∗ U 1 ( R 1 + R 4 ) ∗ R 2 − R 4 ∗ R 2 R 2 OUT=frac{(R2+R4)*R3*U1}{(R1+R4)*R2} -frac{R4*R2}{R2} OUT=(R1+R4)∗R2(R2+R4)∗R3∗U1−R2R4∗R2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使 R 1 = R 2 R1=R2 R1=R2、 R 3 = R 4 R3=R4 R3=R4化简电路,则
其输出公式为: O U T = ( U 1 - U 2 ) ∗ R 4 R 1 OUT=frac{(U1-U2)*R4}{R1} OUT=R1(U1-U2)∗R4
当所前边所设计的电桥与差分放大电路结合起来, U 1 - U 2 U1-U2 U1-U2就为电桥输出的电势差,OUT输入到STM32F103RCT6实验板ADC1口,其最大可读取电压为 3.3 V 3.3V 3.3V,则电势差放大的倍数也就是 R 4 / R 1 R4/R1 R4/R1即可进行计算了。
假设所设计的单臂电桥达到理想状态,最小电桥输出 U 2 = 0 V U2=0V U2=0V,最大电桥输出为 U 2 = M a x B r i d g e U2=Max Bridge U2=MaxBridge O u t Out Out。水温最高为 100 ℃ 100℃ 100℃,最大电桥输出为PT100置于 100 ℃ 100℃ 100℃时电桥的输出。
实测100℃时PT100的阻值约为 138.8 Ω 138.8Ω 138.8Ω,电桥所接输入电压为 5 V 5V 5V, R 3 = R 4 = 1 K R3=R4=1K R3=R4=1K,若要使得测温范围是从 0 ℃ 0℃ 0℃ ~ 100 ℃ 100℃ 100℃,则精密电阻R2的阻值应该调为 0 ℃ 0℃ 0℃时PT100的阻值,也就是 100 Ω 100Ω 100Ω,带入公式可得电桥的输出 U 2 = U 1 ∗ ( R 1 R 1 + R 4 - R 2 R 2 + R 3 ) = 5 ∗ ( 138.8 138.8 + 1000 - 100 100 + 1000 ) = 0.154867963087 V ≈ 0.155 V U2=U1*(frac{R1}{R1+R4}-frac{R2}{R2+R3}) =5*(frac{138.8}{138.8+1000}-frac{100}{100+1000})=0.154867963087V≈0.155V U2=U1∗(R1+R4R1-R2+R3R2)=5∗(138.8+1000138.8-100+1000100)=0.154867963087V≈0.155V
将其放大到ADC1最大可检测电压 3.3 V 3.3V 3.3V,所需的放大倍数为 3.3 / 0.155 ≈ 21.29 ≈ 21 3.3/0.155≈21.29≈21 3.3/0.155≈21.29≈21倍。
但是在现实中, 100 ℃ 100℃ 100℃的开水降温速度很快,所以理想的倍数有点浪费,所以我们只测到 80 ℃ 80℃ 80℃,常温下的冰水升温速度也很快,所以我们最小也只测到 20 ℃ 20℃ 20℃,这就是设计条件的由来吧。
实测 80 ℃ 80℃ 80℃时PT100的阻值约为 131.1 Ω 131.1Ω 131.1Ω,电桥所接输入电压为 5 V 5V 5V, R 3 = R 4 = 1 K R3=R4=1K R3=R4=1K若要使得测温范围是从 20 ℃ 20℃ 20℃ ~ 80 ℃ 80℃ 80℃,则精密电阻R2的阻值应该调为 20 ℃ 20℃ 20℃时PT100的阻值,实测约为 108 Ω 108Ω 108Ω,带入公式可得电桥的输出 U 2 = U 1 ∗ ( R 1 R 1 + R 4 - R 2 R 2 + R 3 ) = 5 ∗ ( 131.1 131.1 + 1000 - 108 108 + 1000 ) = 0.0.2159735882 V ≈ 0.092 V U2=U1*(frac{R1}{R1+R4}-frac{R2}{R2+R3})=5*(frac{131.1}{131.1+1000}-frac{108}{108+1000})=0.0.2159735882V≈0.092V U2=U1∗(R1+R4R1-R2+R3R2)=5∗(131.1+1000131.1-108+1000108)=0.0.2159735882V≈0.092V
将其放大到ADC1最大可检测电压 3.3 V 3.3V 3.3V,所需的放大倍数为 3.3 / 0.092 ≈ 35.87 ≈ 35 3.3/0.092≈35.87≈35 3.3/0.092≈35.87≈35倍。
接下来就要计算电阻取值了,因为 35 ∗ R 1 = 35 ∗ R 2 = R 3 = R 4 35*R1=35*R2=R3=R4 35∗R1=35∗R2=R3=R4,所以可以设R1、R2的阻值为 1 ∗ X Ω 1*XΩ 1∗XΩ,R3、R4的阻值为 35 ∗ X Ω 35*XΩ 35∗XΩ,只要算出 X X X即可算出全部的电阻, X X X为该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值,如图7:
图7 35倍差分放大电路
现在生产的运放,一般其输入阻抗都很高,所以运放输入端电阻选择余地比较大,但又为了减少偏置电流带来的影响,降低噪声和温漂的影响,输入电阻的取值一般选择在 10 k Ω 10kΩ 10kΩ ~ 100 K Ω 100KΩ 100KΩ的区间。
本次设计所使用的运算放大器为LM358,其内部集成结构如图7所示:
图7 LM358集成结构
LM358增益高(高达 100 d B 100dB 100dB),自带内部频率补偿,低功耗,差模输入电压范围宽(单电源 3 V 3V 3V ~ 30 V 30V 30V),输出电压摆幅大( 0 V 0V 0V ~ V C C VCC VCC)。
使用R1和R2选用 10 K Ω 10KΩ 10KΩ,保证输入稳定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保证精度,所以R3和R4选用 350 K Ω 350KΩ 350KΩ。在现实中,有 10 K Ω 10KΩ 10KΩ的金属膜电阻和 300 K 300K 300K的金属膜电阻考虑到实际放大倍数可能不够,因为不是理想电路,所以用电位器503( 50 K Ω 50KΩ 50KΩ)串联 300 K 300K 300K来达到想要的放大倍数。
图8 PT100驱动电路
电路构思完成,将单臂电桥和差分放大电路合二为一,加上 0.1 u F 0.1uF 0.1uF的电容给输入 5 V 5V 5V电压滤波,搭建成完整的PT100驱动电路,如图8所示。届时调节电路,根据测温范围调节R2至合适,根据电压放大效果调节R9、R10至合适即可。
3、电路焊接
关于电路的焊接,我焊接了三次。
第一次焊接的板子为:“PT100驱动电路V1.0(万用阻值可调实验板)”,其精度特别满足设计要求,与标准温度的差值不超过0.1℃,但其毕竟是实验板,不是成品板,不能作为设计成品;
第二次焊接为:“PT100驱动电路V2.0(测试板)”,其精度基本满足设计要求,与标准温度的差值不超过0.2℃,但毕竟是校验板,还不是成品板,不能作为设计成品;
第三次焊接为:“PT100驱动电路V3.0”,属于成品板,其精度基本满足设计要求,与标准温度的差值不超过0.2℃,可作为设计成品。
具体如下:
①PT100驱动电路V1.0(万用阻值可调实验板)
功能:多固定电阻和可调电位器的焊接,使得每个电阻的电阻值可精确调节,其中R3、R4精确到1K,R5、R6可精确的阻值范围为 10 K 10K 10K ~ 15 K 15K 15K,R7、R8可精确的阻值范围为 250 K 250K 250K ~ 350 K 350K 350K;多排针焊接,可用万用表探查线路中电阻、电压、电流的变化;双色排针,用于标注电路的整体布线。
焊接布局图:
图2 直流电桥
结合所学的直流电桥知识,可得公式:
U 2 = U 1 ∗ ( R 1 R 1 + R 4 − R 2 R 2 + R 3 )
当 R 1 ∗ R 3 = R 2 ∗ R 4 ,该直流电桥会达到平衡,带入公式可得输出U2的值为 U 2 = U 1 ∗ 0 = 0 V 也就是该直流电桥在平衡状态下,输出电压为 0 V ;
当 R 1 ∗ R 3 ≠ R 2 ∗ R 4时,该直流电桥的平衡会被打破,带入公式可得输出U2的值。
利用直流电桥不平衡状态下会输出电压的特性,应用不平衡电桥之一——单臂电桥,来把微小的电阻变化转化为微小的电压变化。
如图3为一个直流电桥,R1、R2、R3、R4为该直流电桥的桥臂,且R1为可变电阻,R2、R3、R4为固定电阻,且 R 3 = R 4 ,U1为该直流电桥的供电电源,U2为该直流电桥的输出电压。
图3 直流单臂电桥
该单臂电桥应用于本次设计,R1为PT100,R2为与PT100接近的阻值,这样可以使得在一定(温度)情况下(PT100的阻值等于R2的阻值)电桥可以达到平衡,使得单臂电桥的输出趋近于 0 0 0。
又因为通过PT100的电流不能大于 5 m A ,不然可能会烧坏PT100,所以R3与R4的阻值虽然要取相等,但又要把电桥电流稳定到 5 m A 以下,所以R2和R3要给PT100分流。
本次设计,实验板可接出供电为 3.3 V 3.3V 3.3V和 5 V 5V 5V两种,为了提高精度,也就是提高单臂电桥的输出电压的范围,故选择5V供电。
在先前的计算中,常温( 25 ℃)水中的PT100的阻值大概在 109.89 Ω 左右。假设主板给PT100的供电是标准的 5 V 直流电,并且通过PT100的电流也是其最大 5 m A直流电流,那么在此刻,PT100所占电压最大为 109.89 ∗ 0.005 = 0.54945 V 也就是说R3和R4至少要分掉的电压为 5 - 0.54945 = 4.45055 V
设 R 1 = R 2 = 109.89 Ω,在此刻, 5 V通电的电桥为一个并联电路,可变形为图4所示的电路:
图5 PT100单臂电桥部分
差分放大电路(放大微小的电压变化)
接下来就是放大电路部分,通过放大电路来实现把电压的微小变化扩大,使用模电所学过的差分放大电路(减法电路),可以把电桥的输出进行减法运算,并增益放大输出。
当电桥平衡,电桥输出电压电势相等,差分放大电路的减法运算的结果为 0 V ;
当电桥的平衡被破坏,电桥输出电压电势拉开,此时差分放大电路的减法运算即可有一定的差值,放大器对其进行放大到合适的差值变动并输出,即当电桥输出最大时,经过差分放大电路,放大到我们所需的最大差值电压 0 V ~ 3.3 V 。如图6为一个差分放大电路:
图6 差分放大电路
△假设U1 = U2:
①因输入端U1、U2的电流趋近相等,为“虚断”特性,同相输入端为高阻态,其输入电压值仅仅取决于R2、R4分压值。同相输入端的电压可以看作成为输入端比较基准电压;
②因输入端U1、U2的电压趋近相等,为“虚短”特性,进而又推知其为反相输入端,即R1、R3串联分压电路,这是反馈电压。放大器的控制目的是使反馈电压等于基准电压;
③由R1=R2,R3=R4条件可知,放大器输出端OUT只有处于“虚地”状态,即输出端OUT为0V,才能满足反馈电压等于基准电压,这可以由此导出差分放大器的一个工作特征。
△假设U1 ≠ U2,例如U1 》 U2:
①此时因同相输入端电压高于反相输入端,输出端电压往正方向变化,其R1、R3偏置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为R3→R1;
②由R1、R3的阻值比例可知,R1两端电压降为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 U 1 (同向输入端电压)-U1 (同向输入端电压)-U1 则R3两端电压降为 [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 U 1 ] ∗ ( R 3 / R 1 ) [(同向输入端电压)-U1]*(R3/R1) [(同向输入端电压)-U1]∗(R3/R1) 输出端电压为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 [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U 1 ) ∗ ( R 3 / R 1 ) (同向输入端电压)+[(同向输入端电压-U1)*(R3/R1) (同向输入端电压)+[(同向输入端电压-U1)∗(R3/R1)
③若此时的输入电压差为 U 1 - U 2 U1-U2 U1-U2,输出电压为 X ∗ ( U 1 - U 2 ) X*(U1-U2) X∗(U1-U2)。则该差分放大器的差分电压放大倍数为 R 4 / R 3 = X R4/R3=X R4/R3=X 可得该差分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是 X X X倍。
△假设U1 ≠ U2,例如U1 《 U2:
①此时因同相输入端电压低于反相输入端,输出端电压往反方向变化,其R1、R3偏置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为R3←R1;
②由R1、R3的阻值比例可知,R1两端电压变为 - U 1 -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U1-(同向输入端电压) -U1-(同向输入端电压) 则R3两端电压变为 - [ U 1 -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 ∗ ( R 3 / R 1 ) -[U1-(同向输入端电压)]*(R3/R1) -[U1-(同向输入端电压)]∗(R3/R1) 输出端电压为 -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 ( 同 向 输 入 端 电 压 - U 1 ) ∗ ( R 3 / R 1 ) -(同向输入端电压)-(同向输入端电压-U1)*(R3/R1) -(同向输入端电压)-(同向输入端电压-U1)∗(R3/R1) 结果是一个负电压。
所以故障维修的经验就冒出来了:
如果直接测量R1、R3串联电路的分压状态,只要R1、R3串联分压是成立的,则该差分电路就大致上就是好的,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也由此得出;
只要测量输入电压差(R1、R2左端电压差),再测量输出端电压进行比较,则外围偏置电路的好坏,也会得出明确的结论。
所以公式就推出来了:
其输出公式为: O U T = ( R 2 + R 4 ) ∗ R 3 ∗ U 1 ( R 1 + R 4 ) ∗ R 2 − R 4 ∗ R 2 R 2 OUT=frac{(R2+R4)*R3*U1}{(R1+R4)*R2} -frac{R4*R2}{R2} OUT=(R1+R4)∗R2(R2+R4)∗R3∗U1−R2R4∗R2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使 R 1 = R 2 R1=R2 R1=R2、 R 3 = R 4 R3=R4 R3=R4化简电路,则
其输出公式为: O U T = ( U 1 - U 2 ) ∗ R 4 R 1 OUT=frac{(U1-U2)*R4}{R1} OUT=R1(U1-U2)∗R4
当所前边所设计的电桥与差分放大电路结合起来, U 1 - U 2 U1-U2 U1-U2就为电桥输出的电势差,OUT输入到STM32F103RCT6实验板ADC1口,其最大可读取电压为 3.3 V 3.3V 3.3V,则电势差放大的倍数也就是 R 4 / R 1 R4/R1 R4/R1即可进行计算了。
假设所设计的单臂电桥达到理想状态,最小电桥输出 U 2 = 0 V U2=0V U2=0V,最大电桥输出为 U 2 = M a x B r i d g e U2=Max Bridge U2=MaxBridge O u t Out Out。水温最高为 100 ℃ 100℃ 100℃,最大电桥输出为PT100置于 100 ℃ 100℃ 100℃时电桥的输出。
实测100℃时PT100的阻值约为 138.8 Ω 138.8Ω 138.8Ω,电桥所接输入电压为 5 V 5V 5V, R 3 = R 4 = 1 K R3=R4=1K R3=R4=1K,若要使得测温范围是从 0 ℃ 0℃ 0℃ ~ 100 ℃ 100℃ 100℃,则精密电阻R2的阻值应该调为 0 ℃ 0℃ 0℃时PT100的阻值,也就是 100 Ω 100Ω 100Ω,带入公式可得电桥的输出 U 2 = U 1 ∗ ( R 1 R 1 + R 4 - R 2 R 2 + R 3 ) = 5 ∗ ( 138.8 138.8 + 1000 - 100 100 + 1000 ) = 0.154867963087 V ≈ 0.155 V U2=U1*(frac{R1}{R1+R4}-frac{R2}{R2+R3}) =5*(frac{138.8}{138.8+1000}-frac{100}{100+1000})=0.154867963087V≈0.155V U2=U1∗(R1+R4R1-R2+R3R2)=5∗(138.8+1000138.8-100+1000100)=0.154867963087V≈0.155V
将其放大到ADC1最大可检测电压 3.3 V 3.3V 3.3V,所需的放大倍数为 3.3 / 0.155 ≈ 21.29 ≈ 21 3.3/0.155≈21.29≈21 3.3/0.155≈21.29≈21倍。
但是在现实中, 100 ℃ 100℃ 100℃的开水降温速度很快,所以理想的倍数有点浪费,所以我们只测到 80 ℃ 80℃ 80℃,常温下的冰水升温速度也很快,所以我们最小也只测到 20 ℃ 20℃ 20℃,这就是设计条件的由来吧。
实测 80 ℃ 80℃ 80℃时PT100的阻值约为 131.1 Ω 131.1Ω 131.1Ω,电桥所接输入电压为 5 V 5V 5V, R 3 = R 4 = 1 K R3=R4=1K R3=R4=1K若要使得测温范围是从 20 ℃ 20℃ 20℃ ~ 80 ℃ 80℃ 80℃,则精密电阻R2的阻值应该调为 20 ℃ 20℃ 20℃时PT100的阻值,实测约为 108 Ω 108Ω 108Ω,带入公式可得电桥的输出 U 2 = U 1 ∗ ( R 1 R 1 + R 4 - R 2 R 2 + R 3 ) = 5 ∗ ( 131.1 131.1 + 1000 - 108 108 + 1000 ) = 0.0.2159735882 V ≈ 0.092 V U2=U1*(frac{R1}{R1+R4}-frac{R2}{R2+R3})=5*(frac{131.1}{131.1+1000}-frac{108}{108+1000})=0.0.2159735882V≈0.092V U2=U1∗(R1+R4R1-R2+R3R2)=5∗(131.1+1000131.1-108+1000108)=0.0.2159735882V≈0.092V
将其放大到ADC1最大可检测电压 3.3 V 3.3V 3.3V,所需的放大倍数为 3.3 / 0.092 ≈ 35.87 ≈ 35 3.3/0.092≈35.87≈35 3.3/0.092≈35.87≈35倍。
接下来就要计算电阻取值了,因为 35 ∗ R 1 = 35 ∗ R 2 = R 3 = R 4 35*R1=35*R2=R3=R4 35∗R1=35∗R2=R3=R4,所以可以设R1、R2的阻值为 1 ∗ X Ω 1*XΩ 1∗XΩ,R3、R4的阻值为 35 ∗ X Ω 35*XΩ 35∗XΩ,只要算出 X X X即可算出全部的电阻, X X X为该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值,如图7:
图7 35倍差分放大电路
现在生产的运放,一般其输入阻抗都很高,所以运放输入端电阻选择余地比较大,但又为了减少偏置电流带来的影响,降低噪声和温漂的影响,输入电阻的取值一般选择在 10 k Ω 10kΩ 10kΩ ~ 100 K Ω 100KΩ 100KΩ的区间。
本次设计所使用的运算放大器为LM358,其内部集成结构如图7所示:
图7 LM358集成结构
LM358增益高(高达 100 d B 100dB 100dB),自带内部频率补偿,低功耗,差模输入电压范围宽(单电源 3 V 3V 3V ~ 30 V 30V 30V),输出电压摆幅大( 0 V 0V 0V ~ V C C VCC VCC)。
使用R1和R2选用 10 K Ω 10KΩ 10KΩ,保证输入稳定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保证精度,所以R3和R4选用 350 K Ω 350KΩ 350KΩ。在现实中,有 10 K Ω 10KΩ 10KΩ的金属膜电阻和 300 K 300K 300K的金属膜电阻考虑到实际放大倍数可能不够,因为不是理想电路,所以用电位器503( 50 K Ω 50KΩ 50KΩ)串联 300 K 300K 300K来达到想要的放大倍数。
图8 PT100驱动电路
电路构思完成,将单臂电桥和差分放大电路合二为一,加上 0.1 u F 0.1uF 0.1uF的电容给输入 5 V 5V 5V电压滤波,搭建成完整的PT100驱动电路,如图8所示。届时调节电路,根据测温范围调节R2至合适,根据电压放大效果调节R9、R10至合适即可。
3、电路焊接
关于电路的焊接,我焊接了三次。
第一次焊接的板子为:“PT100驱动电路V1.0(万用阻值可调实验板)”,其精度特别满足设计要求,与标准温度的差值不超过0.1℃,但其毕竟是实验板,不是成品板,不能作为设计成品;
第二次焊接为:“PT100驱动电路V2.0(测试板)”,其精度基本满足设计要求,与标准温度的差值不超过0.2℃,但毕竟是校验板,还不是成品板,不能作为设计成品;
第三次焊接为:“PT100驱动电路V3.0”,属于成品板,其精度基本满足设计要求,与标准温度的差值不超过0.2℃,可作为设计成品。
具体如下:
①PT100驱动电路V1.0(万用阻值可调实验板)
功能:多固定电阻和可调电位器的焊接,使得每个电阻的电阻值可精确调节,其中R3、R4精确到1K,R5、R6可精确的阻值范围为 10 K 10K 10K ~ 15 K 15K 15K,R7、R8可精确的阻值范围为 250 K 250K 250K ~ 350 K 350K 350K;多排针焊接,可用万用表探查线路中电阻、电压、电流的变化;双色排针,用于标注电路的整体布线。
焊接布局图:
1、电路调试
在设计电桥中,一开始是把 5 V 5V 5V接在PT100与精密电阻间,把GND接在两个 1 K 1K 1K中间,模拟软件测试没有问题,但实际电路中会出现问题,LM358的2号引脚和3号引脚不能承受过大的电压,最终导致LM358的输出为爆输出状态(标准温度下超过 3.3 V 3.3V 3.3V),但在LM358的芯片手册上提到这两个引脚所能接受的电压远远不止这么少,百思不得其解。
所以在设计中将GND接在PT100与精密电阻间,把 5 V 5V 5V接在两个 1 K 1K 1K中间,让 1 K 1K 1K去分掉电压,模拟软件测试也是没有问题,最终LM358的2号引脚和3号引脚所承受的电压降到了 0.5 V 0.5V 0.5V以下,输出也和模拟差不多,电路调试成功。
2、放大倍数调试
1、电路调试
在设计电桥中,一开始是把 5 V 5V 5V接在PT100与精密电阻间,把GND接在两个 1 K 1K 1K中间,模拟软件测试没有问题,但实际电路中会出现问题,LM358的2号引脚和3号引脚不能承受过大的电压,最终导致LM358的输出为爆输出状态(标准温度下超过 3.3 V 3.3V 3.3V),但在LM358的芯片手册上提到这两个引脚所能接受的电压远远不止这么少,百思不得其解。
所以在设计中将GND接在PT100与精密电阻间,把 5 V 5V 5V接在两个 1 K 1K 1K中间,让 1 K 1K 1K去分掉电压,模拟软件测试也是没有问题,最终LM358的2号引脚和3号引脚所承受的电压降到了 0.5 V 0.5V 0.5V以下,输出也和模拟差不多,电路调试成功。
2、放大倍数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