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V-SLID技术
所谓的“芯片内部通孔(ICV)-SLID概念”是一种非常实用化的芯片-晶圆堆叠方法。首先要从完全工艺处理的晶圆开始。在完成晶圆级测试、减薄和分片之后,即可将晶圆最上面的合格芯片与晶圆最下面的合格芯片对齐并粘接在一起。在整个垂直系统集成工艺过程中,这只是芯片级的一步工艺。随后的垂直金属化处理工艺也是晶圆级。通常情况下不需要完成额外的堆叠级工艺步骤。
ICV-SLID概念就是利用非常薄的焊点(如铜/锡)对芯片的上面和晶圆的下面进行金属键合,通过固体-液体互扩散(SLID)达到电互连和机械互连的目的。ICV-SLID概念是一种非倒装概念。被加上去的芯片的上面就是它堆叠到衬底上之后的上面。在减薄工序之前要完成全部穿硅通孔工艺——形成通孔并对其进行金属化处理。其优点在于之后只需将分离的合格芯片堆叠到底部的器件晶圆上,即完成了三维集成工艺流程的最后一步。作为一个完整的模件概念,它可以形成多个器件堆叠。图6为垂直集成电路断面结构原理图,它非常符合模件“反面-正面”的概念,而且还可据此推测出下一级芯片堆叠的情况。
ICV-SLID工艺流程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芯片内部通孔的形成。通孔刻蚀、横向隔离与金属填充都是采用标准厚度在晶圆上完成的,因此芯片内部通孔制作工艺的合格率一般都很高。
用标准的金属化(铝或铜)工艺将芯片的内部通孔与器件的接触布线相连接,形成金属化芯片内部通孔的工艺流程为,首先在完成制作工艺并测试好的器件晶圆上用干法刻蚀(DRIE)工艺制备出典型直径为1-3μm的芯片内部通孔,对通孔进行钝化处理,然后制作多级介质层,随后完成深硅挖槽刻蚀。实现横向通孔隔离需要采用高保角CVD淀积O3/TEOS-氧化物层,芯片内部通孔的金属化要采用MOCVD淀积钨金属层(MOCVD-TiN用作势垒层),金属插塞的形成需要对背面进行刻蚀处理。钨填充芯片内部通孔与器件最上面金属层的横向电连接是采用标准的铝金属化工艺形成的。完成上述这些工艺步骤之后,器件就可进行晶圆级测试和选择了。在标准厚度的最上层晶圆上完成的最后一步工序就是全掩膜铜电镀。然后将最上层的晶圆暂时粘接到处理晶圆上,再用高精度研磨、湿法化学旋涂刻蚀和最终的化学机械平面化处理工艺对其进行高度均匀的减薄处理,直至从后面暴露出钨填充通孔。为了淀积出用于电隔离的介质层并能与钨填充芯片内部通孔相连,还采用了渗透抗蚀剂掩模的铜/锡电镀技术。因而其表面完全由焊接金属材料覆盖,采用隔离沟槽在铜/锡层中形成电接触,其余的不用作电连接的区域即可用作未来堆叠机械平衡的模拟区。最后还要采用铜作焊料金属系统的配料材料对最下面的晶圆进行穿透抗蚀剂掩膜电镀处理。
分片之后,将选出的合格芯片与正在处理的衬底进行匹配,使用高效率和高对准精度(10μm)的芯片-晶圆粘接设备将其置于最下面的晶圆上。转移芯片的机械粘接和电接触都采用固体-液体互扩散(SLID)的粘接技术在一步工艺中实现。
在粘接工艺过程中,当温度达到300℃时开始施加压力,液体锡就会与铜产生互扩散,最终形成金属间化合物(IMC)Cu3Sn。所形成的ε相为热动态稳定状态,其熔点在600℃以上。采用适当的膜厚度,锡就会消耗掉,在几分钟内就会完全固化,两边的铜就留了下来。
图7为完成粘接并将处理衬底去除之后三维集成测试结构的FIB图。利用铝布线将钨填充ICV与最上面器件的金属化层互连,并使CuSn金属系统与最下面器件的金属化层互连。大纵宽比ICV(直径为2-5μm)的无空隙金属化可采用钨或铜CVD来实现。
也可采用高速铜电镀方法填充更大直径(>5μm-40μm)的替代型TSV。这样即可在厚度大于70μm的硅衬底上完成金属化TSV工艺过程(图8)。
除了SLID方法,还可以将微焊料凸点(如SnAg)技术应用于堆叠器件的粘接。图9示出了一个采用SnAg微凸点(直径20μm)技术并具有TSV(最下面的晶圆)和倒装芯片组装器件的经过完整工艺处理的晶圆照片。
结束语
硅技术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除此之外,各种应用领域对那些基于三维集成技术,且小型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复杂系统结构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基于晶圆级方法的三维集成技术所具有的唯一潜力就是,可以满足最高小型化程度的要求。堆叠概念的问世终于使不同器件(如MEMS传感器、DSP、射频收发机和电源等)的集成成为了可能。ICV-SLID技术和微凸点互连技术非常适用于互连密度很高(104-106cm-2)的器件堆叠。硅插入介质与TSV、薄芯片集成以及VSI等技术的成功结合开辟了通向新一代三维器件结构的新途径。图10示出了晶圆级三维系统集成的发展蓝图。
半导体工业已对新兴的三维集成技术表现了日益浓厚的兴趣,但必须看到,用于三维集成技术的特殊工艺技术仍不够成熟,其可靠性和生产效率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节能增效新手段。因此,出于成本与效益方面的考虑,开发专用新技术仍需要全球学术界与企业界进行广泛的交流、探索与合作。
作者简介
M. Juergen Wolf获得电气工程硕士之后开始在电气工程技术领域工作,数年之后,在1990年进入德国柏林科技大学微封装技术系从事晶圆级封装和倒装芯片技术开发研究。
自1994年以来,M. Juergen Wolf一直在柏林Fraunhofer可靠性与微集成研究所(IZM)担任高密度互连和晶圆级封装部的项目经理。他主要负责晶圆级封装和系统集成领域新技术的研发、协调与实施等工作。
M. Juergen Wolf目前是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蓝图(ITRS)封装与组装技术工作组成员和欧洲代表、Jisso欧洲委员会(JEC)成员、Jisso国际委员会(JIC)成员和EURIPIDES(欧洲微器件和智能系统封装与集成研究协调促进会)理事会成员以及IEEE会员等。
ICV-SLID技术
所谓的“芯片内部通孔(ICV)-SLID概念”是一种非常实用化的芯片-晶圆堆叠方法。首先要从完全工艺处理的晶圆开始。在完成晶圆级测试、减薄和分片之后,即可将晶圆最上面的合格芯片与晶圆最下面的合格芯片对齐并粘接在一起。在整个垂直系统集成工艺过程中,这只是芯片级的一步工艺。随后的垂直金属化处理工艺也是晶圆级。通常情况下不需要完成额外的堆叠级工艺步骤。
ICV-SLID概念就是利用非常薄的焊点(如铜/锡)对芯片的上面和晶圆的下面进行金属键合,通过固体-液体互扩散(SLID)达到电互连和机械互连的目的。ICV-SLID概念是一种非倒装概念。被加上去的芯片的上面就是它堆叠到衬底上之后的上面。在减薄工序之前要完成全部穿硅通孔工艺——形成通孔并对其进行金属化处理。其优点在于之后只需将分离的合格芯片堆叠到底部的器件晶圆上,即完成了三维集成工艺流程的最后一步。作为一个完整的模件概念,它可以形成多个器件堆叠。图6为垂直集成电路断面结构原理图,它非常符合模件“反面-正面”的概念,而且还可据此推测出下一级芯片堆叠的情况。
ICV-SLID工艺流程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芯片内部通孔的形成。通孔刻蚀、横向隔离与金属填充都是采用标准厚度在晶圆上完成的,因此芯片内部通孔制作工艺的合格率一般都很高。
用标准的金属化(铝或铜)工艺将芯片的内部通孔与器件的接触布线相连接,形成金属化芯片内部通孔的工艺流程为,首先在完成制作工艺并测试好的器件晶圆上用干法刻蚀(DRIE)工艺制备出典型直径为1-3μm的芯片内部通孔,对通孔进行钝化处理,然后制作多级介质层,随后完成深硅挖槽刻蚀。实现横向通孔隔离需要采用高保角CVD淀积O3/TEOS-氧化物层,芯片内部通孔的金属化要采用MOCVD淀积钨金属层(MOCVD-TiN用作势垒层),金属插塞的形成需要对背面进行刻蚀处理。钨填充芯片内部通孔与器件最上面金属层的横向电连接是采用标准的铝金属化工艺形成的。完成上述这些工艺步骤之后,器件就可进行晶圆级测试和选择了。在标准厚度的最上层晶圆上完成的最后一步工序就是全掩膜铜电镀。然后将最上层的晶圆暂时粘接到处理晶圆上,再用高精度研磨、湿法化学旋涂刻蚀和最终的化学机械平面化处理工艺对其进行高度均匀的减薄处理,直至从后面暴露出钨填充通孔。为了淀积出用于电隔离的介质层并能与钨填充芯片内部通孔相连,还采用了渗透抗蚀剂掩模的铜/锡电镀技术。因而其表面完全由焊接金属材料覆盖,采用隔离沟槽在铜/锡层中形成电接触,其余的不用作电连接的区域即可用作未来堆叠机械平衡的模拟区。最后还要采用铜作焊料金属系统的配料材料对最下面的晶圆进行穿透抗蚀剂掩膜电镀处理。
分片之后,将选出的合格芯片与正在处理的衬底进行匹配,使用高效率和高对准精度(10μm)的芯片-晶圆粘接设备将其置于最下面的晶圆上。转移芯片的机械粘接和电接触都采用固体-液体互扩散(SLID)的粘接技术在一步工艺中实现。
在粘接工艺过程中,当温度达到300℃时开始施加压力,液体锡就会与铜产生互扩散,最终形成金属间化合物(IMC)Cu3Sn。所形成的ε相为热动态稳定状态,其熔点在600℃以上。采用适当的膜厚度,锡就会消耗掉,在几分钟内就会完全固化,两边的铜就留了下来。
图7为完成粘接并将处理衬底去除之后三维集成测试结构的FIB图。利用铝布线将钨填充ICV与最上面器件的金属化层互连,并使CuSn金属系统与最下面器件的金属化层互连。大纵宽比ICV(直径为2-5μm)的无空隙金属化可采用钨或铜CVD来实现。
也可采用高速铜电镀方法填充更大直径(>5μm-40μm)的替代型TSV。这样即可在厚度大于70μm的硅衬底上完成金属化TSV工艺过程(图8)。
除了SLID方法,还可以将微焊料凸点(如SnAg)技术应用于堆叠器件的粘接。图9示出了一个采用SnAg微凸点(直径20μm)技术并具有TSV(最下面的晶圆)和倒装芯片组装器件的经过完整工艺处理的晶圆照片。
结束语
硅技术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除此之外,各种应用领域对那些基于三维集成技术,且小型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复杂系统结构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基于晶圆级方法的三维集成技术所具有的唯一潜力就是,可以满足最高小型化程度的要求。堆叠概念的问世终于使不同器件(如MEMS传感器、DSP、射频收发机和电源等)的集成成为了可能。ICV-SLID技术和微凸点互连技术非常适用于互连密度很高(104-106cm-2)的器件堆叠。硅插入介质与TSV、薄芯片集成以及VSI等技术的成功结合开辟了通向新一代三维器件结构的新途径。图10示出了晶圆级三维系统集成的发展蓝图。
半导体工业已对新兴的三维集成技术表现了日益浓厚的兴趣,但必须看到,用于三维集成技术的特殊工艺技术仍不够成熟,其可靠性和生产效率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节能增效新手段。因此,出于成本与效益方面的考虑,开发专用新技术仍需要全球学术界与企业界进行广泛的交流、探索与合作。
作者简介
M. Juergen Wolf获得电气工程硕士之后开始在电气工程技术领域工作,数年之后,在1990年进入德国柏林科技大学微封装技术系从事晶圆级封装和倒装芯片技术开发研究。
自1994年以来,M. Juergen Wolf一直在柏林Fraunhofer可靠性与微集成研究所(IZM)担任高密度互连和晶圆级封装部的项目经理。他主要负责晶圆级封装和系统集成领域新技术的研发、协调与实施等工作。
M. Juergen Wolf目前是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蓝图(ITRS)封装与组装技术工作组成员和欧洲代表、Jisso欧洲委员会(JEC)成员、Jisso国际委员会(JIC)成员和EURIPIDES(欧洲微器件和智能系统封装与集成研究协调促进会)理事会成员以及IEEE会员等。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