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射频识别技术在手机支付中的应用
2.1 射频识别技术在手机支付中的应用
目前,基于RFID 的手机支付主要有NFC、eNFC、SIMpass、RF-SIM 四种解决方案,它们都是由RFID 技术发展衍生出来的。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技术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工作频率为13.56MHz.但是使用这种手机支付方案的用户必须更换特制的手机。目前这项技术在日韩被广泛应用。手机用户凭着配置了支付功能的手机就可以行遍全国:他们的手机可以用作机场登机验证、大厦的门禁钥匙、交通一卡通、信用卡、支付卡等等。
eNFC 中的"e"代表"enhanced"即增强的意思,eNFC 也就是增强NFC 技术。它除了对NFC 技术100%兼容以外,增强型还体现在包含了对其他两种使用非常广泛的ISO 标准的支持,即:ISO 14443B 和ISO 15693.eNFC 是将手机和智能卡结合起来,以SIM 卡为核心,将智能卡应用放在单芯片的SIM 卡中,而非接触功能则由内置于手机中的NFC 芯片实现,并通过SWP 协议与SIM 卡进行通信。
SIMpass 是一种双界面SIM 卡支付方案,集成了天线及射频芯片,支持接触与非接触两个工作接口,接触界面实现SIM 功能,非接触界面实现支付功能,兼容多个智能卡应用规范。
RF-SIM 则是通过在SIM 卡中内置近距离识别芯片,扩展了传统手机SIM 卡的功能。RF-SIM 可安装在手机上实现近距离无线通信,通信距离可在10-500cm 自动调整,单向支持100M,其工作频率为2.4GHz.但该技术不支持ISO14443.
2.2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手机支付应用前景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支付逐渐成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服务形式。手机支付具有移动性、及时性、个性化、便利性等特点,使用户只要手握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与各种对象完成交易。根据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 年年底,我国手机支付定制用户总量突破2100 万户,仅2009 年上半年,实现交易6268.5 万笔,支付金额共170 亿元。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 年我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7.47 亿户。这使得手机支付越来越受到银行、移动运营商、商家和消费者的青睐。而基于RFID 的手机支付相对于传统手机支付(短信、WAP 等)来说在用户接受性、方便性以及支付的安全性都有很大的优势。首先,由于RFID 本身的技术特点,使得它很容易的完成各种卡的模拟(公交卡、银行卡、会员卡等)。因此,在使用了基于RFID 的手机支付技术后,手机就集合了各种卡的功能,用一部手机就可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其次,传统移动支付无论是短信、WAP 还是其他方式都是需要经过无线网络,如何保证在无线网络中的传输的安全性成为制约传统手机支付的障碍。而对于基于RFID 的手机支付方式,手机和受理终端(如POS 机)之间虽然也是无线传输,但是由于距离很短(10 厘米之内),因此截获信号的可能性很低,而受理终端和后台之间是采用标准的PBOC2.0 的规范进行数据传输,在信息安全性得到了保证。而且基于RFID 的手机支付过程是使用手机靠近受理终端(如POS 机)表面即可,这样的支付过程相对与短信、WAP 等传统手机支付手段来说无疑更加简单和方便,使用户更加愿意和接受这样的操作方式。
RFID 技术的发展为手机支付给予了技术上的支持,而手机支付未来的巨大市场前景也为基于RFID 的手机支付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中国移动已相继在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启动了手机小额支付业务的试点,主要采用的是RFID-SIM 技术。而中国银联联合中国联通也在长沙开展智能卡手机支付业务后,又在上海推出银联卡手机支付商用试点,并将联合加速推动新一代手机支付在全国的推广应用。
2 射频识别技术在手机支付中的应用
2.1 射频识别技术在手机支付中的应用
目前,基于RFID 的手机支付主要有NFC、eNFC、SIMpass、RF-SIM 四种解决方案,它们都是由RFID 技术发展衍生出来的。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技术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工作频率为13.56MHz.但是使用这种手机支付方案的用户必须更换特制的手机。目前这项技术在日韩被广泛应用。手机用户凭着配置了支付功能的手机就可以行遍全国:他们的手机可以用作机场登机验证、大厦的门禁钥匙、交通一卡通、信用卡、支付卡等等。
eNFC 中的"e"代表"enhanced"即增强的意思,eNFC 也就是增强NFC 技术。它除了对NFC 技术100%兼容以外,增强型还体现在包含了对其他两种使用非常广泛的ISO 标准的支持,即:ISO 14443B 和ISO 15693.eNFC 是将手机和智能卡结合起来,以SIM 卡为核心,将智能卡应用放在单芯片的SIM 卡中,而非接触功能则由内置于手机中的NFC 芯片实现,并通过SWP 协议与SIM 卡进行通信。
SIMpass 是一种双界面SIM 卡支付方案,集成了天线及射频芯片,支持接触与非接触两个工作接口,接触界面实现SIM 功能,非接触界面实现支付功能,兼容多个智能卡应用规范。
RF-SIM 则是通过在SIM 卡中内置近距离识别芯片,扩展了传统手机SIM 卡的功能。RF-SIM 可安装在手机上实现近距离无线通信,通信距离可在10-500cm 自动调整,单向支持100M,其工作频率为2.4GHz.但该技术不支持ISO14443.
2.2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手机支付应用前景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支付逐渐成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服务形式。手机支付具有移动性、及时性、个性化、便利性等特点,使用户只要手握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与各种对象完成交易。根据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 年年底,我国手机支付定制用户总量突破2100 万户,仅2009 年上半年,实现交易6268.5 万笔,支付金额共170 亿元。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 年我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7.47 亿户。这使得手机支付越来越受到银行、移动运营商、商家和消费者的青睐。而基于RFID 的手机支付相对于传统手机支付(短信、WAP 等)来说在用户接受性、方便性以及支付的安全性都有很大的优势。首先,由于RFID 本身的技术特点,使得它很容易的完成各种卡的模拟(公交卡、银行卡、会员卡等)。因此,在使用了基于RFID 的手机支付技术后,手机就集合了各种卡的功能,用一部手机就可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其次,传统移动支付无论是短信、WAP 还是其他方式都是需要经过无线网络,如何保证在无线网络中的传输的安全性成为制约传统手机支付的障碍。而对于基于RFID 的手机支付方式,手机和受理终端(如POS 机)之间虽然也是无线传输,但是由于距离很短(10 厘米之内),因此截获信号的可能性很低,而受理终端和后台之间是采用标准的PBOC2.0 的规范进行数据传输,在信息安全性得到了保证。而且基于RFID 的手机支付过程是使用手机靠近受理终端(如POS 机)表面即可,这样的支付过程相对与短信、WAP 等传统手机支付手段来说无疑更加简单和方便,使用户更加愿意和接受这样的操作方式。
RFID 技术的发展为手机支付给予了技术上的支持,而手机支付未来的巨大市场前景也为基于RFID 的手机支付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中国移动已相继在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启动了手机小额支付业务的试点,主要采用的是RFID-SIM 技术。而中国银联联合中国联通也在长沙开展智能卡手机支付业务后,又在上海推出银联卡手机支付商用试点,并将联合加速推动新一代手机支付在全国的推广应用。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