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杂谈|交友
直播中

jf_ed1027433

7年用户 3089经验值
擅长:处理器/DSP
私信 关注
[电子杂谈]

SpaceX估值飙升全球第五,“送人上天”真是一门好生意

`

私人太空旅行行业的兴起,或许将人类的足迹推到了临界点;追求金钱,往往是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私人太空旅行未来走向如何个有猜测,但毋庸置疑的是,科技之轮的转动从未停止。


2016年9月,SpaceX CEO伊隆·马斯克站在墨西哥世界年度宇航大会的舞台上,为听众描绘了一幅“进攻”火星的愿景图。这一技术缜密,具体操作不详的计划,将在未来以每26个月为一周期的节奏,让人类成为真正的“宇宙客”。


按照当前的技术水平,火星旅行大约耗时80天,不过马斯克相信,将来我们可以把时间缩短到30天。一旦火星的配置接近地球,这座红色星球成为最热旅行景点也说不定。如果一切按计划展开,SpaceX的首个机器人探险家将于本世纪20年代初踏足火星。


马斯克的星际旅行蓝图无疑是吸睛利器,但他并非开历史先河之人。早在上世纪,不知满足的地球人就开始或开玩笑或严肃认真地合计太空殖民的梦想。60年代,火箭科学之父,同时也是NASA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首位主管Wernher von Braun即预测,火箭将在80年代将人类送上火星。几乎同一时间,苏联也在紧锣密鼓筹备火星基地建设计划,也就是Zvezda计划。


1.jpg


图:马斯克


然而,冷战时代的针锋相对很快把科学探索踩在脚下,那些理论也苦于经济现实不了了之。自那之后,几家私人太空公司制定了自己的殖民计划,但除了奔波在零星的科技大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之外,谁也拿不出实质成果。


几十年的幻灭之后,马斯克的计划让几乎沉寂的心再次躁动起来,因为它看起来是如此可行。或许因为人们相信,一向以实干出名的马斯克要钱有钱,要技术有技术,只有他能让这样雄远的目标变成现实。然而,太空殖民越来越掺杂生意的铜臭,少了些科学沉思的味道。


考虑到未来行星大乱斗的可能,探索、殖民外星球或许是人类最大的保障,而我们两只眼睛只盯在利润上,莫不是有些可笑?不过谈到赚钱,天空绝不是人类最远的捞金池。太空是技术的终极平台,蕴藏着机遇和无限探索的可能。有人预测,全世界首个万亿富豪将诞生于这一行业。太空旅行的私人化,私人基站的建设,或将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科技发展之一。


太空旅行创企

SpaceX不是唯一一家想让火星成为囊中之物的公司。NASA制定了一项2033年进行载人航天的计划,之后便是火星登陆,不过后者尚未得到明确。


NASA的计划并未让人感到些许激动,或许在当年阿波罗一战成名后,这家机构的载人探索一次次突破失望的底线,只剩领导更换和预算规划让人聊以八卦。不过,谁知道NASA是不是在等待厚积薄发呢。


开拓性科学研究并不总能短期内取得成果,往往需要几十年的累积。就像当年,谁也没想到量子物理会被用到iPhone上,或拥有搜索功能的计算机会一下掐断电话线的生命,甚至推动推特等平台的诞生。


自然,想让科学成为一门生意,资金必不可少,攀登火星无疑需要更多。不久前,《华尔街日报》刊文质疑SpaceX的资金储量,以及它到底能够为火星项目买多少单。不过,在同一篇文章中,SpaceX也被指希望通过成为卫星网络服务提供商,补足“星际交通系统”的开发成本。该公司还计划明年推出月球旅行服务,虽然不知道票价多少,但绝对便宜不了。


SpaceX的头脑是灵活的,过去16年里,不少人给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支付数千万美元,只为求一张前往国际空间站的门票,这些人包括电脑游戏先驱Richard Garriott,Cirque du Soleil创始人Guy Laliberte,微软Office设计师Charles Simonyi。


马斯克承诺会透露更多公司计划如何为火星项目输送资金的细节,可以肯定的是,太空的赚钱渠道不止一条,只是大多数我们还没想到罢了。相比之下,更紧要的问题是,谁会捷足先登?


2.jpg


图:Blue Origin发射


和SpaceX一样,杰夫·贝佐斯的Blue Origin也想开发可回收火箭,节省发射成本,并通过旅游服务为项目筹资。Richard Branson的旅游公司Virgin Galactic近期也加入太空大战,成立了B2B公司Virgin Orbit,将向轨道发射多颗小型卫星。Paul Allen的Stratolaunch Systems不久前展示了一架翼幅385英尺的飞机,将于2020年开始从高空发射火箭。


和传统航天巨头一样,这些创企中的许多都依赖和NASA、国防部等***部门的合同;不过和这些航空机构又不同的是,新兴创企紧迫性更强,创新力和破坏力是它们的优势所在。因而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追求自由主义的硅谷“钱袋子们”都愿意在这个行业下赌注。


“学术科研”的商业化之路

结合航空科技的现状,在我们有生之年出现一家巨头公司可能比较难。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型科技公司——无论是家居计算、互联网,还是移动科技等等,都有着类似的起源故事。它们诞生于无人关心的科学项目,静静萌生,直到有一天终于爆发。


航空创企争先恐后累积工程基础,意味着我们或许能够见证一次科技腾飞的开始,虽然现在的步伐还有些缓慢。太空是人类有史以来面对的最艰难、最危险的技术壁垒,但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它无法被克服。历史的诱惑,潜在利润的驱动,对人类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引力。


华盛顿州雷德蒙德市创企Planetary Resources是一家商业模式独特的创企:他们靠开采行星资源赚钱。这家公司是众多硅谷精英的心头爱,包括谷歌的Larry Page,Eric Schmidt,以及X-Prize联合创始人Peter Diamandis等等。Planetary Resources计划2020年向临近的行星发射Arkyd 200卫星,探索潜在的宝贵资源。


该创企和大企业、***签有合同,同时也靠出售专利技术盈利。除了开发卫星,该公司还在和其他公司联合研制太空3D打印机,将大量存在于行星中的铁、镍、钴打印成建筑所需的形状。理论上来说,这些打印机能够制造机器、工具,甚至居住环境,并直接运送进太空,从而省去从地球运输到太空的高昂成本。

不过,或许更重要的是,Planetary Resources还有志于发现水的存在。一旦行星或彗星上发现水(很大可能以冰的形式存在),太空太阳能电板产生的电流将能够把冰破解。然后,氢气和氧气可以形成强大的推进器,建立天体加油站网络,让太阳能系统变得更小。


Planetary Resources使用的技术原本用于科学任务,不过现在显然可以用来帮助企业盈利。


该公司CEO Chris Lewicki(前NASA工程师)表示“你可以在一群梦想家的支持下创办一家太空资源探索公司,他们显然有能力承担一些风险,但很明显,他们的需求是打造一门生意,而不只是一味给你投钱。”对于Arkyd的人物,Lewicki表示,“我们不是为了搞清楚太阳系的年纪,或者人类从哪里来。我们想要知道的,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商业问题,‘这座行星上是否有足够的水让我们回去?’”


考虑到潜在的收益,这个问题就更加有趣了。2015年,奥巴马总统签署《太空资源探索与利用法案》,宣布任何公民都有权参与“行星资源或太空资源的商业回收活动”,美国***无权插手。


Lewicki相信,我们丢弃在太空的一些金属非常宝贵,即便特地上去那一趟也是值得的。这家公司的未来在远离地球的地方,所服务的是现在还不存在的太空行业,以及在空间站生活、工作、娱乐的人们。


太空版《北国风云》

进入太空,在那里生活并不容易。我们丝毫不清楚,未来的火星殖民者们将如何抵抗太阳辐射,获取足够的氧气、水,怎样种植食物,第一批前往太空的勇者们需要解决一些列问题。


马斯克相信,将来我们能够把去火星的成本压缩到20万美元——也就是美国一般住房的价格,这样人们可以选择分期付款。



图:火星图像


“不是每个人都想去火星的。实际上,真正想去的可能很少,但已经足够推动这一服务的运作。”马斯克写道,“会有人提供赞助,也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只要攒攒钱,都可以搬到火星。而且因为火星长时期内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人们可以轻轻松松在那里找到工作。”


“契约奴隶”一词在我们这一时代甚不入耳,这可能也是马斯克选择“赞助”一词的原因。但是,这和每天上班还房贷又有多大区别呢?


我们可以拿第一批到美国的英国殖民者做比较,他们必须承诺做3-7年的合同工,抵消自己的跨洲旅费。

对一些人来说,探索新世界的诱惑——不管成本如何——都足以推动星际旅行的视线。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火星缺少劳动力或许才是主要动力。未来,很大的可能是,自动化导致地球上工作缺乏,虽然“技术失业”尚未成为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但已经有人做好准备离开地球,前往SpaceX City工作——或许还是一辈子。


这些太空先驱将真正为一个全新的世界奠基,而对于我们这些仍留在地球上的人来说,他们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人类文明四面楚歌,全球变暖、核战争已经足够威胁,但近几世纪人类空前的技术发展却也给这座蓝色星球不断施压。外星殖民,或许是地球和未来时代存活的必要条件。


` 3.jpg

回帖(2)

王栋春

2017-8-30 22:29:51
围观一下                                
举报

CHNlyt

2018-4-17 08:37:48
马克斯,马克思。都是伟人。
举报

更多回帖

发帖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