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式子有这么几点要注意:
一是并非所有的样本点都有一个松弛变量与其对应。实际上只有“离群点”才有,或者也可以这么看,所有没离群的点松弛变量都等于0(对负类来说,离群点就是在前面图中,跑到H2右侧的那些负样本点,对正类来说,就是跑到H1左侧的那些正样本点)。
二是松弛变量的值实际上标示出了对应的点到底离群有多远,值越大,点就越远。
三是惩罚因子C决定了你有多重视离群点带来的损失,显然当所有离群点的松弛变量的和一定时,你定的C越大,对目标函数的损失也越大,此时就暗示着你非常不愿意放弃这些离群点,最极端的情况是你把C定为无限大,这样只要稍有一个点离群,目标函数的值马上变成无限大,马上让问题变成无解,这就退化成了硬间隔问题。
四是惩罚因子C不是一个变量,整个优化问题在解的时候,C是一个你必须事先指定的值,指定这个值以后,解一下,得到一个分类器,然后用测试数据看看结果怎么样,如果不够好,换一个C的值,再解一次优化问题,得到另一个分类器,再看看效果,如此就是一个参数寻优的过程,但这和优化问题本身决不是一回事,优化问题在解的过程中,C一直是定值,要记住。
五是尽管加了松弛变量这么一说,但这个优化问题仍然是一个优化问题(汗,这不废话么),解它的过程比起原始的硬间隔问题来说,没有任何更加特殊的地方。
从大的方面说优化问题解的过程,就是先试着确定一下w,也就是确定了前面图中的三条直线,这时看看间隔有多大,又有多少点离群,把目标函数的值算一算,再换一组三条直线(你可以看到,分类的直线位置如果移动了,有些原来离群的点会变得不再离群,而有的本来不离群的点会变成离群点),再把目标函数的值算一算,如此往复(迭代),直到最终找到目标函数最小时的w。
啰嗦了这么多,读者一定可以马上自己总结出来,松弛变量也就是个解决线性不可分问题的方法罢了,但是回想一下,核函数的引入不也是为了解决线性不可分的问题么?为什么要为了一个问题使用两种方法呢?
其实两者还有微妙的不同。一般的过程应该是这样,还以文本分类为例。在原始的低维空间中,样本相当的不可分,无论你怎么找分类平面,总会有大量的离群点,此时用核函数向高维空间映射一下,虽然结果仍然是不可分的,但比原始空间里的要更加接近线性可分的状态(就是达到了近似线性可分的状态),此时再用松弛变量处理那些少数“冥顽不化”的离群点,就简单有效得多啦。
本节中的(式1)也确实是支持向量机最最常用的形式。至此一个比较完整的支持向量机框架就有了,简单说来,支持向量机就是使用了核函数的软间隔线性分类法。
下一节会说说松弛变量剩下的一点点东西,顺便搞个读者调查,看看大家还想侃侃SVM的哪些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