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设计论坛
直播中

jf_50240986

2年用户 922经验值
擅长:光电显示
私信 关注
[问答]

晶体管掺杂和导电离子问题原因分析

双极性晶体管是利用两种离子导电,空穴和自由电子,但是对于一个实际存在的系统,其整体上是呈现电中性的,当其中的电子或者空穴移动形成电流时,与之对应的空穴或者电子为什么不会一起随着移动?
这个问题困扰很久,对于轻度掺杂或者重度掺杂的半导体,无论是N型半导体或者P型半导体,其本质也是呈现电中性的,那为什么会有N或者P型半导体的说法,其中的空穴或者电子导电,与其对应的电子或者空穴却没有移动形成电流?
再者在场效应管这种单极性导电半导体中,为什么只是有一种离子导电,而非两种离子,不像晶体管那种两种离子导电,请问这是为什么?同样对于场效应管也有上面的问题?

已退回8积分

回帖(2)

99714836

2024-2-22 11:29:40
这些都是有硅材料的导电的特性决定的,实际上就是利用了材料的性质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半导体器件.
举报

陈丽

2024-3-28 17:35:25
这个问题涉及到半导体物理中的电中性条件和杂质掺杂的作用。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解释。

在半导体中,电中性条件指的是在整个晶体中正电荷(由于原子核和离子核带来的)等于负电荷(由于电子和空穴带来的)。在纯净的半导体中,离子和电子的数量相等,在平衡状态下没有电流流动。当半导体被轻度或重度掺杂时,导入了额外的杂质原子,这些杂质原子中的自由电子或空穴会影响电中性条件。

对于N型半导体,其中加入了杂质原子,这些原子有多余的电子,被称为施主。这些施主原子释放出额外的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成为电流的携带者。对于P型半导体,其中加入了杂质原子,这些原子有欠缺的电子,在晶体中形成了空穴,被称为受主。这些空穴在半导体中移动,成为电流的携带者。

在晶体管中,使用了NPN或PNP结构的半导体层叠。当给定适当的输入信号时,可以控制PN结的正向偏置,使得N区或P区中的电子或空穴形成电流,从而控制整个晶体管的导通。因此,晶体管利用了两种离子导电。

而场效应管是一种单极性导电器件,主要由半导体材料和金属电极构成。在场效应管中,根据材料的不同,有两种类型:N沟道和P沟道。在N沟道型场效应管中,导电主要是由电子负载来实现的;在P沟道型场效应管中,导电主要是由空穴负载来实现的。这两种类型仅用一种离子导电。

总之,这些差异是由于半导体的杂质掺杂和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原理所决定的,它们能够发挥出不同的导电特性。
举报

更多回帖

发帖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