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同事拿着一个不知名的汽车盒子来找我一起测试,但是才开出去一顿麦当劳的工夫,我俩就断定这是个垃圾产品,是的,丝毫不用掩饰这个看法。由此就产生了一个令我苦恼许久的问题,OBD这个存在了十几年的汽车检修接口,为啥在最近一两年才被互联网以及导航企业看中,一窝蜂似的铺了上去?而推出的产品又是那样的相似,以至于年底了还有这种垃圾玩意出来。
两类厂商的迥异玩法
从功能上来说,汽车盒子可以分两类,其实也反映了互联网和导航企业做同一件产品的不同思路:大数据类型和定位安全类型。毫无疑问,前者是互联网企业最擅长的玩法,而由于互联网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能够顺利积攒到人群,拿到数据,甚至更可以在地图这方面祭出独家的武器,这方面的支撑确实也是互联网企业能够轻易涉足盒子领域的一个先天条件;而后者也是导航定位企业一种水到渠成的玩法,原本的产品就对这个领域或多或少有所覆盖,现在无非是把硬件换成了OBD接口,核心的定位理念并不变。
这两类企业做出的产品,在汽车盒子这玩意拿到手的时候你一眼就能分出来:后者能插入SIM卡用于各种安全和定位功能的实现;而前者不插卡其实更多的就是做行车数据的采集用。当然也有很多喜闻乐见的混合型产品,所以汽车盒子这个领域门槛并不高,你可以看到雷同的外观设计,迅速开发出的
手机端界面功能都很像,地图直接调用高德就好了,至于GPS定位那都是很成熟的技术了,唯一需要动点脑子的就是后台的数据分析,这是各家产品各显其能的地方。
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对于这类新兴产品,用户在同质化产品当中根本不知道应该选谁,而这种靠日积月累的使用才能体现产品差异的东西,也许我从年初用到年尾才能发现一个产品的好坏,所以直到年终岁末,我都依旧认为这个领域在2014年火过,炒过,热闹过,但现在却又冷静了下来,在下一个杀手级应用出现前,恐怕都会这样冷静。
大数据作支撑才是根本
其实不管是不是支持SIM卡,这类产品的核心功能都是行车数据分析,这可能也是为何OBD接口甚至在最老的捷达和普桑上都有,但汽车盒子直到最近一两年才出现的重要原因。
所谓行车数据分析,无外乎行驶时间、时常、急加速/急减速次数等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判断,来给驾驶行为打分,从而提醒驾驶员如何安全驾驶并节省燃油,因此这类产品的一个基本卖点就是:帮你省油。
但是有些喜欢鼓捣App的用户会跳出来反驳我,很多行车软件不是也能检测出这些数据吗?这就是OBD接口的重要性了,OBD能够提供的最根本数据就是发动机工况以及行车电脑情况,因此它产生的数据是最直接的;而行车软件的数据来自手机GPS的定位和跟踪,误差绝对比汽车盒子的大,这方面我是亲身比对过的。
有了大数据这事还只能说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在这个数据基础上的各种打分、油耗测算、行车建议、路况建议以及周边信息提示,最热闹的我还见过用这个挣钱的!你肯定没听过吧,开车居然还能挣钱!所以说汽车盒子这一年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什么法都使出来了。
但是这里依然有个使用上的伪命题,也是我亲身用了很长时间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它改不掉我的驾驶习惯。坦率说我开车时候脾气比较急,某些盒子给我这个驾龄超过10年的老司机打分甚至是不及格的,尽管这样我对各种不良成绩也只是一笑了之,道理很简单,多数人开车的理由并不是省油!而是如何高效、舒服、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如果为了省油,我干脆去买电动车好了。
更何况一些山寨盒子,最基本的数据记录都没有做好,给人一种很不靠谱的感觉,让我怎么相信那些由此而来的行车建议?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汽车盒子这个玩意乍听起来似乎挺有需求,但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束之高阁了,根本原因就在于本职工作没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