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华为鸿蒙,能给人类带来什么价值?

阅读量0
0
2
`

       人机交互专家 Amber Case 认为,当人类有了众多联网的计算设备之时,分布式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设备间相互交流的问题。
       针对万物互联,鸿蒙提出了对分布式技术的应用。虽然技术本身不算新鲜了,但真正能够将它应用到操作系统中的厂商并不多,更别说是落地的使用场景了,那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领域。鸿蒙目前的设想,是希望让所有在网的设备,都变成了一个个潜在的(硬件能力提供者),让电脑、电视、手机等不同产品的硬件能力可以互相调用,实现互为一体。
       那作为用户,未来我们再看待设备,或许就不必再局限于它本身的能力了。如果借助网络,电视能利用到电脑的键盘,手机又能用上音响的扬声器,最终的体验,显然会比只使用单一设备要好得多。所以,如何去理解鸿蒙?它真的只是我们传统认知下,那个只是在电脑、手机上跑的操作系统吗?
      鸿蒙已意不在此,它真正瞄准的,是即将到来的下一代计算机发展浪潮,是那个电视、手表、音响等未来一切设备都可能会联网的时代。
正因如此,华为只有让鸿蒙登陆足够多的设备,构建起一套高效的连通功能,才能体现出鸿蒙的真正价值,并解决行业里现存的痛点。
       科技大厂们,都有一颗做操作系统的心。对于任何一家硬件厂商而言,在成熟市场上开辟一个新的操作系统都并非易事,但如果自身体量发展到足够庞大,大公司们仍免不了会冒出做操作系统的心思,以及发展独立生态的欲望。
       三星 Tizen 系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Tizen 是三星与英特尔在Linux 平台上合作的产物,也是三星希望削减对 Google 和 Android 系统的依赖,发展自有生态的最明显举动,而且态度非常坚决。
       然而,发展到今天,你也只有在三星的智能电视、手表等几个产品上,才能看到 Tizen 系统的身影,但在手机平台上,经历了几款中低端手机的试水后,三星就重新拥抱回 Android,再也没有做过该系统的手机。
       失败的原因在哪里?最大问题无疑是生态的薄弱,以及难以拉拢到足够多的开发者。我想三星自己也很明白,贸然将一个缺乏开发者支持,功能迭代赶不上主流系统的设备搬到旗舰机上,会让自己的核心业务承担多大的风险。
       由此你也应该能理解,为什么华为会先将鸿蒙应用在电视、手表和车机等设备,而不是手机的原因。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中小型的智能家居设备对于系统、生态的需求并没有那么高,有的人甚至都不在意它们用的是什么系统。但手机不一样,你的应用是否匮乏,有没有完善的功能点,这些都是可以被明显感知到的。
       Tizen 的现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鸿蒙初期落地后上的参考,但若是想进一步理解鸿蒙的定位,我觉得Google 的 Fuchsia 会是更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两个系统的定位和目标其实十分相似,都希望用单一系统去构建生态,都希望去统一智能家居、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不同设备,在未来建立起庞大的生态圈。不过,目前 Fuchsia 给大众用户的印象还十分模糊,哪怕这已经是一个诞生近三年的项目,但 Google 仍然没有将它应用在任何一款设备上,在用户端的感知度其实是非常低的。这也类似于鸿蒙现在的状态,不过华为的进展明显要比 Fuchsia 快不少,毕竟它已经落地到智慧屏上,也规划好未来数年内的发展路径,配合华为自身庞大的设备出货量,确实能更快地推行开来。
       这对鸿蒙来说也是好事,毕竟就算系统再怎么宣称先进,它的技术特性,它的功能优势,还是需要具体的设备和应用场景来体现,而来自用户端的反馈,也可以为鸿蒙提供源源不断的调整空间。
       希望鸿蒙能沉得住气,耐心、踏实地走好自己前期的迭代流程,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让我们获得一个真正意义上有实用性、具备规模化潜力的国产操作系统。
`
37.png

回帖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图片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作侵删。 侵权投诉
链接复制成功,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