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 立即完善>
AI芯片作为产业核心,也是技术要求和附加值最高的环节,在AI产业链中的产业价值和战略地位远远大于应用层创新。腾讯发布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报告显示,基础层的处理器/芯片企业数量来看,中国有14家,美国33家。本文将对这一领域产业生态做一个简单梳理。
|
|
相关推荐
5个回答
|
|
AI芯片分类
Inference环节指利用训练好的模型,使用新的数据去“推理”出各种结论,如视频监控设备通过后台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判断一张抓拍到的人脸是否属于黑名单。虽然Inference的计算量相比Training少很多,但仍然涉及大量的矩阵运算。在推理环节,GPU、FPGA和ASIC都有很多应用价值。
在Inference阶段,由于目前训练出来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大多仍非常复杂,其推理过程仍然是计算密集型和存储密集型的,若部署到资源有限的终端用户设备上难度很大,因此,云端推理目前在人工智能应用中需求更为明显。GPU、FPGA、ASIC(Google TPU1.0/2.0)等都已应用于云端Inference环境。在设备端Inference领域,由于智能终端数量庞大且需求差异较大,如ADAS、VR等设备对实时性要求很高,推理过程不能交由云端完成,要求终端设备本身需要具备足够的推理计算能力,因此一些低功耗、低延迟、低成本的专用芯片也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按照上述两种分类,我们得出AI芯片分类象限如下图所示。 除了按照功能场景划分外,AI芯片从技术架构发展来看,大致也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
|
|
|
AI芯片产业生态
从上述分类象限来看,目前AI芯片的市场需求主要是三类:
(一)Training训练 2007年以前,人工智能研究受限于当时算法、数据等因素,对于芯片并没有特别强烈的需求,通用的CPU芯片即可提供足够的计算能力。Andrew Ng和Jeff Dean打造的Google Brain项目,使用包含16000个CPU核的并行计算平台,训练超过10亿个神经元的深度神经网络。但CPU的串行结构并不适用于深度学习所需的海量数据运算需求,用CPU做深度学习训练效率很低,在早期使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语音识别的模型中,拥有429个神经元的输入层,整个网络拥有156M个参数,训练时间超过75天。 与CPU少量的逻辑运算单元相比,GPU整个就是一个庞大的计算矩阵,GPU具有数以千计的计算核心、可实现10-100倍应用吞吐量,而且它还支持对深度学习至关重要的并行计算能力,可以比传统处理器更加快速,大大加快了训练过程。 从上图对比来看,在内部结构上,CPU中70%晶体管都是用来构建Cache(高速缓冲存储器)和一部分控制单元,负责逻辑运算的部分(ALU模块)并不多,指令执行是一条接一条的串行过程。GPU 由并行计算单元和控制单元以及存储单元构成,拥有大量的核(多达几千个)和大量的高速内存,擅长做类似图像处理的并行计算,以矩阵的分布式形式来实现计算。同CPU不同的是,GPU的计算单元明显增多,特别适合大规模并行计算。 在人工智能的通用计算GPU市场,NVIDIA现在一家独大。2010年NVIDIA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产品,2014年发布了新一代PASCAL GPU芯片架构,这是NVIDIA的第五代GPU架构,也是首个为深度学习而设计的GPU,它支持所有主流的深度学习计算框架。2016年上半年,NVIDIA又针对神经网络训练过程推出了基于PASCAL架构的TESLA P100芯片以及相应的超级计算机DGX-1。DGX-1包含TESLA P100 GPU加速器,采用NVLINK互联技术,软件堆栈包含主要深度学习框架、深度学习SDK、DIGITS GPU训练系统、驱动程序和CUDA,能够快速设计深度神经网络(DNN),拥有高达170TFLOPS的半精度浮点运算能力,相当于250台传统服务器,可以将深度学习的训练速度加快75倍,将CPU性能提升56倍。 Training市场目前能与NVIDIA竞争的就是Google。今年5月份Google发布了TPU 2.0,TPU(TensorProcessing Unit)是Google研发的一款针对深度学习加速的ASIC芯片,第一代TPU仅能用于推理,而目前发布的TPU 2.0既可以用于训练神经网络,又可以用于推理。据介绍,TPU2.0包括了四个芯片,每秒可处理180万亿次浮点运算。Google还找到一种方法,使用新的计算机网络将64个TPU组合到一起,升级为所谓的TPU Pods,可提供大约11500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Google表示,公司新的深度学习翻译模型如果在32块性能最好的GPU上训练,需要一整天的时间,而八分之一个TPU Pod就能在6个小时内完成同样的任务。目前Google 并不直接出售TPU芯片,而是结合其开源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为AI开发者提供TPU云加速的服务,以此发展TPU2的应用和生态,比如TPU2同时发布的TensorFlow Research Cloud (TFRC) 。 上述两家以外,传统CPU/GPU厂家Intel和AMD也在努力进入这Training市场,如Intel推出的Xeon Phi+Nervana方案,AMD的下一代VEGA架构GPU芯片等,但从目前市场进展来看很难对NVIDIA构成威胁。初创公司中,Graphcore 的IPU处理器(IntelligenceProcessing Unit)据介绍也同时支持Training和Inference。该IPU采用同构多核架构,有超过1000个独立的处理器;支持All-to-All的核间通信,采用BulkSynchronous Parallel的同步计算模型;采用大量片上Memory,不直接连接DRAM。 总之,对于云端的Training(也包括Inference)系统来说,业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竞争的核心不是在单一芯片的层面,而是整个软硬件生态的搭建。NVIDIA的CUDA+GPU、Google的TensorFlow+TPU2.0,巨头的竞争也才刚刚开始。 |
|
|
|
(二)Inference On Cloud云端推理
相对于Training市场上NVIDIA的一家独大,Inference市场竞争则更为分散。若像业界所说的深度学习市场占比(Training占5%,Inference占95%),Inference市场竞争必然会更为激烈。 在云端推理环节,虽然GPU仍有应用,但并不是最优选择,更多的是采用异构计算方案(CPU/GPU +FPGA/ASIC)来完成云端推理任务。FPGA领域,四大厂商(Xilinx/Altera/Lattice/Microsemi)中的Xilinx和Altera(被Intel收购)在云端加速领域优势明显。Altera在2015年12月被Intel收购,随后推出了Xeon+FPGA的云端方案,同时与Azure、腾讯云、阿里云等均有合作;Xilinx则与IBM、百度云、AWS、腾讯云合作较深入,另外Xilinx还战略投资了国内AI芯片初创公司深鉴科技。目前来看,云端加速领域其他FPGA厂商与Xilinx和Altera还有很大差距。 ASIC领域,应用于云端推理的商用AI芯片目前主要是Google的TPU1.0/2.0。其中,TPU1.0仅用于Datacenter Inference应用。它的核心是由65,536个8-bit MAC组成的矩阵乘法单元,峰值可以达到92 TeraOps/second(TOPS)。有一个很大的片上存储器,一共28 MiB。它可以支持MLP,CNN和LSTM这些常见的神经网络,并且支持TensorFLow框架。它的平均性能(TOPS)可以达到CPU和GPU的15到30倍,能耗效率(TOPS/W)能到30到80倍。如果使用GPU的DDR5 memory,这两个数值可以达到大约GPU的70倍和CPU的200倍。TPU 2.0既用于训练,也用于推理,上一节已经做过介绍。 国内AI芯片公司寒武纪科技据报道也在自主研发云端高性能AI芯片,目前与科大讯飞、曙光等均有合作,但目前还没有详细的产品介绍。 (三)Inference On Device设备端推理 设备端推理的应用场景更为多样化,智能手机、ADAS、智能摄像头、语音交互、VR/AR等设备需求各异,需要更为定制化、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解决方案,这就给了创业公司更多机会,市场竞争生态也会更加多样化。 1)智能手机 华为9月初发布的麒麟970 AI芯片就搭载了神经网络处理器NPU(寒武纪IP)。麒麟970采用了TSMC 10nm工艺制程,拥有55亿个晶体管,功耗相比上一代芯片降低20%。CPU架构方面为4核A73+4核A53组成8核心,能耗同比上一代芯片得到20%的提升;GPU方面采用了12核Mali G72 MP12GPU,在图形处理以及能效两项关键指标方面分别提升20%和50%;NPU采用HiAI移动计算架构,在FP16下提供的运算性能可以达到1.92 TFLOPs,相比四个Cortex-A73核心,处理同样的AI任务,有大约50倍能效和25倍性能优势。 苹果最新发布的A11仿生芯片也搭载了神经网络单元。据介绍,A11仿生芯片有43亿个晶体管,采用TSMC 10纳米FinFET工艺制程。CPU采用了六核心设计,由2个高性能核心与4个高能效核心组成。相比A10 Fusion,其中两个性能核心的速度提升了25%,四个能效核心的速度提升了70%;GPU采用了苹果自主设计的三核心 GPU 图形处理单元,图形处理速度与上一代相比最高提升可达 30% 之多;神经网络引擎NPU采用双核设计,每秒运算次数最高可达 6000 亿次,主要用于胜任机器学习任务,能够识别人物、地点和物体等,能够分担 CPU 和 GPU 的任务,大幅提升芯片的运算效率。 另外,高通从 2014 年开始也公开了NPU的研发,并且在最新两代骁龙 8xx 芯片上都有所体现,例如骁龙 835 就集成了“骁龙神经处理引擎软件框架”,提供对定制神经网络层的支持,OEM 厂商和软件开发商都可以基于此打造自己的神经网络单元。ARM在今年所发布的 Cortex-A75 和 Cortex-A55中也融入了自家的AI 神经网络DynamIQ技术,据介绍,DynamIQ技术在未来 3-5 年内可实现比当前设备高50倍的AI性能,可将特定硬件加速器的反应速度提升10倍。总体来看,智能手机未来AI芯片的生态基本可以断定仍会掌握在传统SoC商手中。 2)自动驾驶 NVIDIA去年发布自动驾驶开发平台DRIVE PX2,基于16nm FinFET工艺,功耗高达250W,采用水冷散热设计;支持12路摄像头输入、激光定位、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CPU采用两颗新一代NVIDIA Tegra处理器,当中包括了8个A57核心和4个Denver核心;GPU采用新一代Pascal架构,单精度计算能力达到8TFlops,超越TITAN X,有后者10倍以上的深度学习计算能力。Intel收购的Mobileye、高通收购的NXP、英飞凌、瑞萨等汽车电子巨头也提供ADAS芯片和算法。初创公司中,地平线的深度学习处理器(BPU,BrainProcessor Unit)IP及其自研雨果(Hugo)平台也是重点面向自动驾驶领域。 3)计算机视觉领域 Intel收购的Movidius是主要的芯片提供商,大疆无人机、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的智能监控摄像头均使用了Movidius的Myriad系列芯片。目前国内做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公司中,商汤科技、Face++、云从、依图等,未来有可能随着其自身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积累渐深,部分公司向上游延伸去做CV芯片研发。另外,国内还有如人人智能、智芯原动等创业公司提供摄像头端的AI加速IP及芯片解决方案。 4)其他 VR设备芯片的代表为微软为自身VR设备Hololens而研发的HPU芯片,这颗由台积电代工的芯片能同时处理来自5个摄像头、一个深度传感器以及运动传感器的数据,并具备计算机视觉的矩阵运算和CNN运算的加速功能;语音交互设备芯片方面,国内有启英泰伦以及云知声两家公司,其提供的芯片方案均内置了为语音识别而优化的深度神经网络加速方案,实现设备的语音离线识别;在泛IOT领域,NovuMind设计了一种仅使用3×3卷积过滤器的AI芯片,第一款芯片原型预计今年底推出,预计可实现耗能不超过5瓦进行15万亿次浮点运算,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小型的互联网“边缘”设备。 |
|
|
|
(四)新架构 - 类脑计算芯片
“类脑芯片”是指参考人脑神经元结构和人脑感知认知方式来设计的芯片,其目标是开发出打破冯·诺依曼架构体系的芯片。这一领域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如欧盟支持的SpiNNaker和BrainScaleS、斯坦福大学的Neurogrid、IBM公司的TrueNorth以及高通公司的Zeroth等;国内Westwell、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也有相关研究。 IBM的TrueNorth,2014年公布。在一颗芯片上集成了4096个内核,100万个神经元、2.56亿个可编程突触,使用了三星的28nm的工艺,共540万个晶体管;每秒可执行460亿次突触运算,总功耗为70mW,每平方厘米功耗20mW。IBM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建立一台包含10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个突触的计算机,这样的计算机要比人类大脑的功都强大10 倍,而功耗只有一千瓦,而且重量不到两升。 国内AI初创公司西井科技Westwell是用FPGA模拟神经元以实现SNN的工作方式,有两款产品:
|
|
|
|
|
|
|
|
只有小组成员才能发言,加入小组>>
请问下图大疆lightbridge2遥控器主板电源芯片型号是什么?
4442 浏览 1 评论
使用常见的二极管、三极管和mos做MCU和模组的电平转换电路,但是模组和MCU无法正常通信,为什么?
312浏览 2评论
为了提高USIM卡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电路设计中须注意的点有哪些?
297浏览 2评论
311浏览 2评论
311浏览 2评论
352浏览 2评论
小黑屋| 手机版| Archiver| 电子发烧友 ( 湘ICP备2023018690号 )
GMT+8, 2024-11-23 16:09 , Processed in 1.039414 second(s), Total 86, Slave 69 queries .
Powered by 电子发烧友网
© 2015 bbs.elecfans.com
关注我们的微信
下载发烧友APP
电子发烧友观察
版权所有 © 湖南华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发烧友 (电路图) 湘公网安备 43011202000918 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合字B2-20210191 工商网监 湘ICP备2023018690号